才刚过夏至,
气温就直飙37°,
等到了三伏天,
还怎么活?怎么活?怎么活?
……
看来只有“吃”能解救我了!
炎炎夏日,午睡醒来总要吃点绿豆汤、西瓜来解暑,从小在宁波一带长大的七零后,应该不会忘记一种唤作“木莲冻”的冷饮,如今也偶尔会出现在街头巷尾。
小时候,路边摊的阿姨会竖起一块木板,用粉笔写上“木莲冻”或者“冰木莲”,买者不乏。凳子上驾着白色的搪瓷面盆,上面覆盖一块玻璃或者纱布,里面是像龟苓膏一样的“木莲冻”,晶莹透明,颤颤悠悠的。只要几毛钱,热情的阿姨就会给你盛上一碗透明见底的“木莲冻”,迅速浇上一些薄荷糖水,递到你面前。人就站在太阳底下连舀带喝的,嗖嗖没几下,碗就见底了,心却一下子透凉清爽起来。
多年以后,我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一段写到:“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才知道儿时所食的“木莲冻”,是由木莲这种植物制成的。木莲在宁绍平原很常见,查资料得知:木莲是一种藤本植物,学名薜荔,俗称“*馒头”。常匍匐生长于矮墙,或攀缘于高坡及树枝上,夏季开花,雌雄同体,结卵形的复花果。籽料细小,富含果胶,可制食用凉粉,有祛风除湿、消肿解*的作用。
宁波老底子的木莲冻,都是用木莲籽制作的,制作木莲冻的方法并不复杂。首先将摘下的木莲果用清水洗净,用刀子对半剖开,挖出中间的木莲籽后,把木莲籽装入清洁的布袋,并扎紧袋口。然后打一桶冰凉的井水,将装有木莲籽的布袋放入桶内,用双手不断地绞搓,搓出粘稠度很高的乳白色胶状液体,再盖上一块白布,将木桶放到阴凉的角落里。为了提味,有人还会挤入一小段“中华牙膏”。几小时过后,木莲果汁与井水的混合物凝固成冻,这就是木莲冻了。但它本身无色无味,舀入碗里后加一些*糖水、薄荷冰,撒入几粒桂花糖才好吃。
木莲冻,这种古老的消暑良品,到底缘起于何时何地,恐怕无从考证了,但在宁波的大街小巷,在香樟树下的阴凉里,在泼水后的墙门天井内,都会有它的身影。它和如今的果冻很相似,只是稀薄些。现在的超市也有盒装的木莲冻出售,但大多是采用魔芋、卡拉胶加上白糖、薄荷香精混合制成,味道也不错,但终究不是天然。
在以前的夏季,如果遇上酷热天气,左邻右舍往往自己动手制作木莲冻,让全家人同墙门里的人一起享用。午睡起来,盛上一碗晶莹剔透、甜丝丝、冰冰凉的木莲冻,用勺舀起一块送入口中,还来不及细细品味,便已“咕噜”一声滑入喉咙,凉爽至极。大概不少老宁波人的脑海都有类似的消夏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