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团来啦!
纪药师重走李时珍采药路活动第站(陈贵镇大泉沟)——
5月28日,纪药师带领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学生走完“重走李时珍采药路”活动的第站后,再次启程前往大冶陈贵镇大泉沟采药。而这次上山采药的是来自远方的中医药爱好者——上海采药团。
大泉沟,位于大冶市陈贵镇南山北麓,面积约18平方公里,最高峰猫儿伏,海拔.9米。大泉沟以泉美闻名于世,奇峰突兀,山峦叠翠。在这绿色生态的山中,除了美景,更有大量中草药在此繁衍生长。
6月6日,天气晴朗。纪药师率领上海团一行向大泉沟进发,寻找山中的“宝贝”——中草药。这次采药之行,让上海的朋友们大开眼界,收获满满。6月7日,采药团一行又乘车前往李时珍的故里蕲春县蕲州镇。
据统计,从年起,纪药师重走李时珍采药路的壮举已历经8年,采药足迹遍布19省,途径站,参与采药人数达到人。正是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纪药师从未停止传承中医中药梦想的铿锵步伐。
报名人数翻倍
上海采药团热情高涨
6月6日上午9点钟,前一天赶到*石下榻的上海采药团队员,在陈家湾纪药师中医门诊部集结。记者了解到,此前一些上海的中医爱好者在QQ群里纷纷表示,希望组织一次采药活动。
据了解,此次采药之行,上海来的采药团共计32人。其中,年龄最小的陈嘉谊小朋友只有5岁,年龄最大的中医爱好者则有66岁。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段、身份也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爱好就是中医中药。
“我们原本计划的采药队伍人数在15人,但最后来了30多人,翻了一倍。”纪药师中医门诊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海采药团对中医中药的热情很高,感到很欣慰。
实际上,由于外地采药团来*,需要提前联系食宿,且外出采药涉及车辆安排、人员保险等事项,人数不宜过多。但看到这么多人热爱中医,“纪药师”活动组织团队还是尽力安排,让每一个爱好中医中药的上海客人达成了心愿。
一位个头不高的小伙子名叫张恩及,在北京从事中医养生行业。他说,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能够深刻体会中医这一传统行业目前的状况和困境,只有
在上海团采药队伍中,不乏“家庭组合”。邵建*一家三口(妻子和儿子)一同前来参加采药活动,*芳也是携夫带子参加第站的“纪药师重走李时珍采药路”活动。“这是一次绿色之旅。既可以走进大自然欣赏山水风光,又可以跟随纪药师一起学习中医药知识,真是一举两得!”*芳说,这样的活动十分有意义。
9点10分,一行人分成“文王一支笔”、“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三支小分队,向目的地出发。
头顶烈日攀登
上山采药认药长知识
从*石市区出发,经下陆区上大广高速一路向前,约莫40多分钟的车程,就下*咸高速进入大冶市陈贵镇。大巴车停在大泉沟风景区的门前广场一侧。
下车后,一行人身着背印“重走李时珍采药路”字样的红色文化衫,臂膀的位置贴上一写有各自姓名的圆形标牌,便于相互熟悉和寻找。有的肩上背着包,有的手里拿着小铁锄、小铁铲,向上中走去。而纪药师一如既往地扛着那把陪伴他走过千山万水的短镐,在前面带队。
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不断。看到不认识的药草,扯上一棵马上向纪药师讨教。在石岭屋水库大坝旁的一片草地上,长满了一种不知名的花儿。纽扣大小的花盘边缘是一圈白色花瓣,中间则是“蛋*饼”一样的花蕊。“这是什么花啊?好香!”一群人将目光投向了纪药师。
“这种草药学名叫一年蓬。能够消食止泻;清热解*;截疟。胃肠炎、齿龈炎、疟疾、*蛇咬伤都可用它。可内服也可捣乱外用。”纪药师的一席话,让一行人的疑惑顿时解开了。
当遇到不认识的草药,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拿出随身带的笔和本子记录,生怕一转眼就忘掉了。当天烈日当空,气温高达三十多摄氏度。采药团成员汗流浃背,却十分开心。“这些不起眼的野草,在中医的眼里竟然还有这么大的作用。真是了不起!”采药队员王雄不禁感叹。
在队伍中,5岁的陈嘉谊小朋友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不仅不要大人背,还不时蹲下身来,挖路边的草药,神情专注。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十分招人喜爱。“长大了想当什么啊?”众人逗他,小家伙却十分认真地回答“当医生”。纪药师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药师溪边讲药
被赞“当代的李时珍”
临近中午时分,大部队来到了大泉沟脚下的一处农家乐。临近溪流,农舍上炊烟袅袅。一缕缕菜香飘进鼻孔,大伙儿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中午就在这里进餐。
喝着山溪冰镇的啤酒,吃着地道的农家饭,一身疲惫顿时散去了一半。吃完午饭,正式进入大泉沟。除了带着小孩的队员留下休息,其他队员全部跟着纪药师进沟采药了。与上午的炎热不同,下午行走在浓荫密布下的溪水边,十分凉爽惬意。感觉就像是开了空调一样。溪中的水清澈见底,不时有人掬起一捧清泉饮入口中,甘甜清冽。
越是深入山里,中草药的品种越多。大泉沟深处,南藤、石菖蒲、扶芳藤、金线吊乌龟、刘寄奴等草药逐一进入大家的视线。“这里有一片南藤生长,本地的采药人都知道。它能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泡酒喝效果不错。”纪药师还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用南藤做菜味道很不错。中草药还能做菜?队员们十分惊异。“回上海之前,会让你们尝尝用药做菜的美味。”纪药师承诺。
当发现一颗何首乌时,纪药师给大家讲起了它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姓何的老人,终身未娶住在山中。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卧于山野间,朦胧中看见两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叶蔓相交在一起,久解不开,解后又交。他见此情景,大为惊异,感觉此物具有灵性。他连根掘回,将根部捣为细末,常服不断。一年后,原已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本已苍老的容颜变得光彩焕发,还娶妻生子了。从此以后,他家即将此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
通过这个故事,何首乌的功效很快被大家记住了。一路上,纪药师的博学和生动、详细的讲解,让队员们收获不菲。大家纷纷称赞纪药师是“当代的李时珍”。
合影齐喊“田七”
采药虽苦亦不虚此行
夕阳西下的时候,三支采药小分队带着从山上采来的草药,满载而归。
趁热打铁。一路上,大家相互之间你问我答,温习在上中所学的草药知识。草药名称、功效是什么?你一言我一语,有错即刻纠正,一问一答之间,只是再次得到了巩固。
下午5点半,回到大泉沟景区门后,队员们站成三排,拉起“纪药师重走李时珍采药路”的横幅,准备合影。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色,要将这幸福的时刻定格在镜头里。
在纪药师的建议下,大家摆好pose一起喊草药名“田七”,将最灿烂的笑容留在大泉沟。“3—2—1—田—七——”统一洪亮的咬字声中,照相机的闪光灯“咔擦、咔擦”地闪个不停。
其他下山的游人们都停下来驻足观看。游人窃窃私语:“他们是来拍田七广告的吧?”一看这群人前面拉着的横幅才明白,原来这是“纪药师”采药大*在山中采药归来时的集体合影。
回来的车上,有人因疲乏打起了小盹儿;有人在玩手机,将在山中拍摄的图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