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卫健委明确了“返乡”的意义。返乡,即返回乡村。很多人反对这个定义,我却觉得没有问题。嗯,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乡村才是故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三个故乡。
一彩色的故乡
这个故乡,是童年记忆的故乡。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的故乡有精彩的描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百草园今景)
这个故乡中,有叫做“三味书屋”或其他名字的学堂,有“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可以逃课“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也可以在课堂上“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三味书屋今景,靠墙的书桌为鲁迅座位,玻璃片下方即是鲁迅刻的“早”字)
这个故乡,有八叔的白篷船,有临河的戏台,有咿咿呀呀的唱腔,有好吃的罗汉豆。
(绍兴社戏戏台,但不是鲁迅《社戏》中的那座戏台)
二灰色的故乡
鲁迅以《故乡》为题的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灰色的故乡。今天绍兴的鲁迅故居,风景优美,游人如织,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多年后,还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泽被桑梓。而鲁迅先生自年轻时搬家离开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为什么这个《故乡》,鲁迅先生离开后,就再也不愿意回来?甚至在他的笔下,这个故乡是如此的灰暗,“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主要的原因,我想就藏在晏阳初老先生对中国人的分析上来,归纳为四个字,“愚、穷、弱、私”。在鲁迅先生中年回乡时,看到的故乡,看到的故乡人,就是这样。
如豆腐西施与鲁迅先生的对话,“愚”、“穷”、“私”体现无遗。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
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
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如中年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又穷又弱,辛苦麻木。
直到今天,晏阳初老先生的乡村建设,还是中国未完成之任务。而乡村熟人社会所体现出的“愚穷弱私”,更让很多人选择了逃离。比如近日,个别农村出现的“层层加码”,阻止在外工作生活的本村人回乡过年的各种新闻或段子。
三生命之源的故乡
这个故乡,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充满乡愁、落叶归根的故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个故乡可能千山万水阻隔,可能并不完美,但他却是我们无可选择的,人生港湾。
叶落归根,游子回乡。
圣经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我们是用故乡的泥土所造,故乡的“生气”让我们“有灵”,这就是为什么回到故乡,我们的心才踏实;为什么回到故乡,我们的灵*才不再感觉无处安放;为什么回到故乡,我们的累累伤痕才得以治愈。故乡的泥土、空气、水,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阿。
我们走过彩色的故乡,走过灰色的故乡,重新走进这个生命之源的故乡,终其一生,心心念念。
历史文章:
年北京房价,向上?向下?
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相遇----西陵峡三游洞散记
乡音(旧文)
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