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来到讲座现场的同学看过来~为促进学术交流,满足广大硕博生的学术需求,学术部特推出精品讲座栏目,让热爱学习的你不留遗憾!(PS:干货仅为讲座内容一部分,现场听取才能有更多经验传授噢~)
年10月1日19:00-20:30,值此家国欢庆的特殊日子里,学术部本学期第一期医案分享线上学术沙龙(总第三期)顺利开展,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本场学术沙龙活动在线参与交流互动的人数为85人,我们邀请到的主要分享者是张耀夫、谭天阳和孙润权三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家分享交流了不同的个人医案和诊治思路,和前辈、同辈、后辈们共同探讨,开拓了大家的临床思维、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以下为学术沙龙干货整理,内容为分享者个人临床经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加下期学术沙龙进行交流讨论~
讲者一:张耀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8年制)。
01
溃疡性结肠炎一则
高某,男,46岁。
初诊:年10月2日
主诉:间断黏液脓血便20年。
现病史:患者20年前饱餐、饮酒后出现黏液脓血便,就诊于当地中医诊所服用清热凉血等中药14剂后,症状消失,未予重视。后患者多次因进食辛辣出现黏液脓血便,血多于脓,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1gTid维持治疗,期间患者多次因病情加重加用激素治疗。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就诊于我处。刻下症:大便每日5-6次,排便量少,多为黏液,夹有少量红色血性分泌物。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平素腹胀,排便或排气后可减轻。乏力,头目昏沉,口中涎沫较多。纳减,眠尚可,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而博指。
既往史:高脂血症病史10年,未规律治疗。
西医诊断:1.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持续性活动期中度),2.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痢疾湿郁化热,搏结肠道
治法:通腑泻热,行气祛湿。
方药:小承气汤加减
生大*3g生枳实6g厚朴9g*连9g
生意苡仁30g败酱草15g
3剂水煎服
医案分析:
患者间断黏液脓血便20余年,镜检明确为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维持治疗,但控制不佳,有时需服用激素为此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就诊时主诉排便次数多,但量少,排便前有腹痛,便后痛减,多为黏液,夹有少量红色血性分泌物,有里急后重感,平素有腹胀,排气排便后可以缓解,脉弦滑而搏指,考虑以实为主。
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点,患者乏力,头目昏沉,口中多涎沫,纳差。事物出现矛盾的地方,往往是接近事物本质的地方。脉诊感觉患者脉象弦滑有力,考虑头目昏沉为湿热或胃肠积滞在内,郁遏脾之清阳,清阳不升的表现,口中多涎沫乃湿浊之气上泛,治疗从湿热立法,以通腑泄热,行气祛湿为主,处方以小承气汤加*连、薏仁、败酱草。
方中*连取自李东垣治疗肠澼之意,薏仁、败酱草取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意。由于担心患者服药后泻下剧烈,方中未用芒硝。患者服药三日,九日后复诊。
二诊:年10月9日。
现病史:药后排便量增多,腹胀减轻,但纳减、头目昏沉加重,四肢困倦无力,口中仍有涎沫。且停药后腹胀如故,嗳气频作,排便量更少。近3日均未排便,但时有里急后重感,每日如厕仍5-6次,但仅排出少量黏液夹杂血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腻,脉浮取弦滑而搏指,沉按无力,关部尤甚。
中医诊断:痢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治法:升清除湿,稍佐理气
方药:升阳除湿防风加减
苍术60g(煎汤代水)茯苓9g炒白芍6g
人参6g(另煎兑)防风9g陈皮9g
三七粉3g(冲服)炒白术6g蒲公英15g
5剂水煎服
医案分析:
再次体会患者脉象,脉浮取弦滑而搏指,沉按无力,关部尤甚。
患者大便量少非湿浊内阻,而是阳气下陷,浊阴不降,服用通便药后,患者阳气下陷更甚,脾胃功能更损,浊阴不得运化,所以患者腹胀便少同前。
关于此例,最主要鉴别点首先在于患者脉象,沉按无力,如果确为实热脉象,患者初诊淡红舌也不能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是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停药旋起,诸症反剧。故对第一次判断做出修正。辩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证。
方中苍术煎汤代水、陈皮取张景岳圣术煎之意,人参取其健脾之功,由于患者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田德禄教授所讲的内疡范畴,故加三七粉清热解*排脓。
三诊:年10月15日。
现病史:药后大便量增多、如厕次数减少,每日3-4次,里急后重感及便前腹痛感较前减轻,仅夹有少量黏液,无血性分泌物。口中涎沫较前明显减少,已无嗳气。
方药:升麻补胃汤加人参、三七粉、蒲公英,调理服用30剂后收功。
02
糖尿病酮症医案一则
王某,男,47岁。
初诊:年3月25日
主诉:血糖升高20余年
现病史:患者20余年前发现糖尿病,未服用降糖药,未规律监测血糖。糖尿病并发症不详。刻下症:口干口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自汗盗汗,常烘热汗出,胃胀,心悸。双下肢稍肿,右胯及左膝疼痛,手足麻木,视物模糊。大便干,2-3日1行。舌暗红略淡,苔薄白略*。右脉弦滑尺弱,左脉弦滑,沉按略细,寸尺弱。
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3-26):10.9%。
血生化(-3-26):TG13.9mmol/L,CHO7.89mmol/L,GLU20mmol/L。
尿常规(-3-26):酮体(4+)。(患者拒绝住院治疗,要求中医治疗。)
方药:当归六*汤加减
生*芪60g当归30g生地30g熟地30g
天花粉30g*连30g地骨皮50g玄参90g
荔枝核18g木瓜15g生大*9g乳香6g
水蛭9g
5剂水煎服
药后复查:血生化(-4-1):TG4.20mmol/L,CHO5.40mmol/L。尿常规(-3-26):酮体(-)。
医案分析:
患者3月25日下午前来就诊,诉糖尿病史20余年,空腹血糖可达18-19mmol/L,几乎未曾服用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嘱患者次日清晨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6日检查结果:糖化血红蛋白10.9%,TG13.9mmol/L,CHO7.89mmol/L,尿酮体4+。患者拒绝住院治疗,要求中医治疗。
结合患者脉症表现,辨为热伤气阴证,方选当归六*汤。地骨皮、荔枝核是吕仁和教授常用降糖药对;玄参最善清上焦浮游之火。方中*连30g,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指标恢复正常,使酮体恢复正常,减少对人体的损害。仝小林教授《重剂起沉疴》一书中可以根据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确定*连用量。
寄语:
如何在临床中培养中医思维:中医思维范围较广,最朴素的说法就是一名患者来求诊,作为医者应该如何询问,问诊顺序需要根据患者主诉可能指向的病机进行鉴别诊断式的提问。继而推导出患者疾病病机的走向,同时结合其他四诊的兼症,最终得出疾病的病机,再由病机进一步立法,由立法决定选方进而选择药物,然后再选择与病情相对应的药物剂量。
在面对患者时,很多四诊症状需要采集准确,切忌一概了之,以偏概全,不能以一个症状来患者定性,而是要以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作为诊断证据来确定合适的病机。
讲者二:谭天阳,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在读博士。
临证中的坚守与变通
1、庄某,男,63岁。
现病史:大便3-4日行,自述严重失眠,反酸,腹胀明显,食欲不振,癃闭,脉涩,上鱼际脉,腹主动脉亢进,棉花腹。
既往史:冠心病,颈椎病、糜烂性胃炎。
诊断:慢性枢阴病合里阴病(三部六病辨证法)
方药:桂枝15g白芍15g*参20g甘草10g
丹参20g郁金10g百合20g乌药10g
瓜蒌20g五味子10g生牡蛎20g陈皮20g
大*6g天花粉20g生姜10g
7剂水煎服
医案分析:
患者服药一周后,反馈胃酸明显,失眠加重(彻夜未眠),癃闭无明显变化。认为诊疗思路出现了问题,遂求教于师,师解:服药前,由于枢阴病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脑部处于缺氧缺的虚性亢奋状态。服药后,脑部气血得到补充,因此反应出短暂的亢奋状态,因此失眠加重。若继续服药,失眠会好转。患者苦于彻夜未眠,未继续治疗。
2、万某,女,42岁。
现病史:饭后胃胀恶心,浅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失眠,既怕冷也怕热,自述心下难受,按之柔软,月经2天,量极少,舌暗,苔*,脉细涩,上鱼际脉,腹主动脉亢进。
诊断:慢性枢阴病合里阴病兼里热证(三部六病辨证法)
治法:以桂枝调心汤协调整体,以半夏厚朴汤纠偏
方药:
桂枝18g白芍18g*参30g干姜12g
甘草10g丹参30g郁金10g百合30g
乌药10g瓜蒌20g五味子10g生牡蛎30g
陈皮20g大*5g*连18g法半夏15g
栀子15g天花粉20g
医案分析:
患者失眠乃因饭后胃胀所致,既怕冷也怕热实为表部气血不充盛,无法耐受寒热变化,心下难受,按之柔软为典型痞证表现,月经量极少。患者刻下恶心反酸,*连、大*、吴茱萸三味乃小调味汤,*连尤善治酸,方中用量较大,吴茱萸味道极苦,患者体验感较差,故未用,以桂枝、干姜代替;栀子可治疗上焦热证,可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半夏取半夏厚朴汤治疗痞证之意,且以陈皮代原方中厚朴。
患者服药一周后,反馈无任何变化。有了上次的经验,临证考虑诊疗思路基本正确,故仅将*连由18g增加到20g,其余无变化,嘱患者继续服药。
三诊,患者自述药后主观症状大减,腹胀、泛酸基本消失,可安眠。但饮食稍过量仍感不适。
寄语:
临床遇到疗效不佳的患者时,先不要急于否定自己,有可能是方中药量不足或服药时间过短而致药效不足所致。正如以上两则医案所述,在临证中需要合理的坚守与变通。
讲者三:孙润权,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19级博士研究生。
01
亚急性心梗一则
苏某、男,76岁。
现病史:因心肌梗死入ICU,监护治疗,治疗7日后,病情不稳定,胸口时闷痛,动态心电图示短暂性ST段压低。患者饮食减少,精神疲乏,神志时时不清,遂寻它法治疗。视频问诊,刻下:面色灰*,时出汗,身体困倦乏力,双脚温凉正常,胸部闷痛,小便频,大便正常,纳差,口渴,眠差,舌红苔腻,脉未知,血压波动在50-65/-mmHg之间。
方药:丹参14g炒白术12g葛根25g首乌藤15g
茯神18g酒*精14g川芎7g红花8g
桃仁9g延胡素8g桂枝5g覆盆子12g
五味子4g桑寄生18g炒白扁豆15g
炙甘草5g
医案分析:
患者线上诊疗,无脉象记录。问诊得知,患者面色灰*,胸部闷痛,小便频,大便正常,睡眠较差,血压不稳定。患者迫切希望稳定病情出ICU,通过舌象和面色表现,结合患者抽烟,平素喜食肉食,初步诊断为胸痹气阴两虚证。治法以补气阴为主,加活血利水药物。方中主要用丹参、葛根、首乌藤、茯神,白扁豆、延胡索,一来治标,二来调整体质。方中五味子、丹参、葛根对气阴两虚导致的冠心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桑寄生可以通血脉,且有利水之功。另嘱患者中药治疗期间坚持西医治疗,服药一周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心脏不适感减轻,未出现胸闷,转入普通病房。后继续服药三周,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未出现新进展。
02
室性早搏一则
于某,女,56岁
主诉:畏寒伴心悸20余年
现病史:平时后背怕冷,夏天需要穿棉衣,棉袄,出汗正常,头部怕冷,咽部有痰,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心脏频发不适感,ECG示早搏,发病时咳嗽严重,大便正常,夜尿频3-4次,眠可,纳可,舌淡红苔厚。
方药:桂枝6g黑顺片12g羌活9g红参片9g
桔梗9g炙*芪20g紫苏叶6g生地*9g
医案分析:
患者怕冷但脚不凉,并非典型阳虚证,畏寒而非恶寒,故也并非典型太阳伤寒证。通过患者后背怕冷、头部怕冷,结合内经理论“寒者热之”采用温全身阳气的药物黑顺片,加用走表的桂枝、羌活,红参可温补阳气。服药一周后患者反馈怕冷症状有明显好转,早搏消失。
服药两周后症状基本完全消失。后期患者诉早搏再次出现,此时考虑气阴两虚导致患者早搏,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用酒*精、*参、柏子仁归心经的药物,甘松归脾经、心经,来治疗早搏,琥珀块可以利血脉治疗心脏病症。患者服药两周后反馈早搏消失。
03
弥漫性湿疮一则
陈某,37岁,男
主诉:背部皮肤瘙痒伴糜烂5年
现病史:患者患处皮肤慢性痒伴弥漫性渗出、糜烂5年,西医诊治两年余,疗效不佳,伴勃起功能障碍,平素怕热,出汗,眼睛上火严重,口干口苦,心情抑郁,烦闷,双脚冷凉,胃部反酸、烧心,便溏,纳可,眠可,舌质淡,苔厚腻。
诊断:虚劳脾肾阳虚证
方药:盐车前子18g柴胡8g白芍15g
姜半夏8g紫苏梗15g茯神18g
菟丝子25g巴戟天10g煅龙骨20g
浮小麦15g枸杞子10g大枣6g
炒白扁豆仁12g盐补骨脂7g
医案分析:
问诊得知患者因工作原因常常熬夜,凌晨2-3点休息。患者怕热,出汗,眼睛上火严重,口干口苦,双脚冷凉,且患者长期便溏,平素情绪可,不考虑四逆散证,考虑为阳虚。男性肾虚患者,是身体诸多症状的体现。若出现肾阳虚证,肾阳虚导致不运化,水湿泛溢,表现在皮肤上可以出现湿疹。舌淡偏白苔厚腻,且舌中后部可见黑苔。初步诊为:虚劳脾肾阳虚证。全方以温阳为主,加用理气祛湿的药物,菟丝子、巴戟天、盐补骨脂补取肾之功,炒白扁豆健脾之效,车前子利全身因阳气不化而生的湿浊。服药两周后后患者背部湿疹由灰白转为有血色,诸症明显缓解。
寄语:
法无定法,药无恒药,博观约取,万变不离其宗。要敢于突破权威,百草皆有温度,经典的精髓在于思维,而不在于固定的方与药。针、灸、手法、导引、中药并用,择其善者而用之。
撰稿丨吴艳珂
审稿丨今时
编辑丨Juliet
校对丨艺名、彧公子
审核丨云逸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