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猪的"功课"
在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时代,养猪是每一户农村家庭的"第一产业",因为养猪是那时家庭副业的重头戏,卖上一头肥猪或架子猪可以解决家里的一些燃眉之急,还有一家人一年的食用油和过节以及接待亲
戚朋友的美味就来自那宰了腌挂起来的一至二头肥猪。由于找猪草喂猪是小孩子能做的家务活,双河的父母们在孩子上小学前就要把这门功课教会孩子。通常是在地里和山上干活时,在沟旁埂上找野菜时就把五岁左右的孩子带上,教会孩子认识哪些是猪可以吃的植物,也就是双河人俗称的猪草。让孩子知道哪些猪草是长在地里的;哪些猪草是长在山上的;哪些猪草是长在沟旁和地埂上的。带着孩子在众多植物中一一地辨认每一种猪草,并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各种猪草的特征。当孩子认识了猪草并找了用箩筐背回家后,父母又对怎样把猪草切碎,怎样把猪草煮熟,怎样把煮熟的猪草与包谷面拌成猪食后让猪吃好,怎样把猪赶上山寻食叶草和拱食草根等各个环节都手把手地教会孩子。被父母教会了的孩子们或者
在春天的树林里採摘"抱木叶"、"棠梨叶";或者在盛夏的庄稼地里拔"红脚杆"、"野荞麦";或者在沟旁割"酸通杆"、"水麻叶";或者在地埂上扯"何首乌"的藤叶、"酸花草",为每一头猪提供着充足的青饲料。在那一家人顶多只养得起二至三头大小猪的年代,喂猪的事交给孩子们就能办好,父母从不担心猪的吃法,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多挣些工分多分一点粮食和钱。
带弟妹的"功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国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大多数农村家庭少到三至五个孩子,多到六至八个孩子,哥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也就是二至三岁,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扮演过"小保姆"的角色,都带过自己的弟妹,都被自己的哥姐带过。因此,孩子们不学会带弟妹这门"功课",父母就难于正常参加生产队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母亲一边劳动,一边还要忙着带孩子,就会累得精疲力竭。
在我的记忆中,每个家庭的孩子像短跑接力那样,哥姐带到上学读书或能独立干一点体力活时,就把
"接力棒"交给下一个弟妹带好最小的弟妹。这期间,无论谁接过这根"接力棒",除了从哥姐带自己的过程中感知一些方法外,还要听好父母对一些重要环节的讲授和叮嘱。如弟妹的裤和裙(指围在婴儿身上旧布缝成的布片)被尿浸湿和被屎染脏后怎样换下来、怎样清洗干净;用喝水的缸子熬喂弟妹的米稀饭怎样把握火候;徒手搂背弟妹时腰弯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让弟妹后仰伤着稚嫩的腰;怎样喝哄哭啼的弟妹;带弟妹在什么地方玩耍最安全等等,父母总是一字一句地向孩子们讲清楚方法要领和利害关系,因为孩子的舒适和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在孩子带孩子的过程中,每当下地干活回到
家里的父母看到乖巧而安全的孩子围在身边时,愉悦的心情就会溢于言表。但看到孩子带孩子在崖边、水边、火边冒险玩耍时,父母也会用皮肉之疼让孩子记住不能有下次。
做饭烧汤的"功课"
农忙季节,双河的父母们都在地里争分夺秒地收种,回到家后能否有汤饭填饱辘辘饥肠;还有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能否解决好"吃"的问题。因此,教会孩子们学会做饭烧汤这门"功课"就显得非常必要。
做饭烧汤这门"功课"通常是在母亲的指导下完成的。双河的农村吃的基本是包谷饭,大米饭一般是过节和有重要客人时才能吃到,平时也只能在孩子奶水不足时熬一点粥给孩子作补品用。由于蒸包谷饭的工序要比煮米饭的工序复杂得多,孩子们一般到了六岁左右,母亲就要求孩子在身边观摩做包谷饭的每一个过程。在教孩子蒸包谷饭时,母亲会针对孩子力气小难于搬动铁锅和甄子的实际进行演示。首先把铁锅架在灶上后盛上水,然后把甄子端端正正地放在锅里,让孩子知道锅里的水泡到甄脚的什么位置才能产生足够的蒸汽把包谷饭蒸熟。之后,找一个大碗作为标准的量具,告诉孩子几碗包谷面做的饭才够一家人吃,几碗包谷面放一碗水才能拌成生饭粒,生饭粒在甄子里蒸到什么程度时再舀出来放到容器里,又用多少水降温后再用勺拌匀后才让饭粒最后成型,最后又放回甄子里蒸透。所有这些过程,孩子都会认真地听和记,从火的大小到蒸饭用的时间,从甄脚水的刻度到每次饭粒形成的用水量都一一记在了心里,只要母亲指导着实践几次,孩子也就能把香喷喷的包谷饭蒸出来。让孩子掌握蒸包谷饭的方法后,母亲又用另一个炉灶教孩子烧一些简单的汤,如酸菜红豆汤、*豆面与干酸菜煮的豆面豆腐、新鲜小瓜和豆条混合煮、炒时鲜蔬菜等等,都是教会孩子掌握好水和各种食材的比例而让汤的浓度适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有时也会把汤烧得没有汤而成了一锅干菜,有时也会烧成一锅清汤而没有口感,此时的父母都会从鼓励出发,让孩子记住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烧出可口的汤。总之,就是这些出自孩子之手的简单饭菜既让父母感到"小帮手"提供的方便,又记录了孩子做"功课"取得的成绩,并为后来的寄宿求学以及父母不在家时有了做饭烧汤的一技之长,让父母少了一份牵挂。
负重走山路的"功课"
在那交通极不方便的年代,双河的父老乡亲们把背着箩筐能互相让得开的路就称之为大路,把家里到山上和地块干活、户与户之间串门、村与村之间交流的路叫作小路。村子送到地里的农家肥;地里收的五谷杂粮;卖出去的农副产品;外面购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建造房屋的砖瓦木料等等,都是从这些小路和大路上用身背、用肩扛。那时,在家门前的那块平地上学会了走路的双河孩子们,每天都跟随着大人在羊肠小道和崎岖山路之间练习着走稳每一步山路。
当孩子能够单独一人行走的时候,父母从不包办代替,总是启发孩子要学会坚强、要学会吃苦,要求孩子把自己捡到的柴禾、割到的牛草和找到的猪草都背回家。刚开始负重走山路的孩子总是磕磕碰碰的,伤口流血了就坚强地忍住,扯一把苦蒿揉碎敷上了事;总是捆不好柴草背得歪歪斜斜甚至掉到地上时,便
请教父母并掌握方法要领后重新再来。通过反反复复地练习和实践,孩子负重在家边走山路时都表现得利利索索,成了有模有样的"小大人"。
那时家住山上的双河人,每年的冬季来临时,每家每年都要从8公里以外的河谷背上两吨左右的煤炭到家里作生活之用,把两吨煤背到家基本上要用去父亲一个多月的时间。当父亲去煤厂背煤时,六、七岁的孩子们放学后都会按照父母的吩咐成群结队地来到半路,一是给背煤的父亲送饭,二是把父亲背的煤分些在自己的小箩里,让父亲减轻一下担子的重量。当孩子长到八、九岁时,便和父亲一起到煤厂去背煤,这种参与一是能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吃苦,二是让父亲能够减少一个星期左
右的劳累。孩子们长到10岁左右,基本就能在山路上负重走出村子外面的买卖场所和收购站点,孩子们都充分利用假期或为家里多挣一点工分;或把家里产的水果背到15公里外的火车站和乡街子上换成钱;或为购销店搬运货物挣一点运费补贴家用,哪怕是几角钱都有自己能挣钱了的成就感。
就这样,双河孩子在乡村公路未修通以前的成长过程中,每日、每月、每天都在崎岖的山路上负重爬坡,家边的每一条小路和大路上都有过他们流下的汗水。
当然,双河孩子也还有和其它地方孩子一样,一边把书读好,一边在父母做家务和干活时缺什么帮什么的许多优点。这里只对双河孩子能在大山深处做好这几门特有的"功课"作些真实的描写,目的是让朋友们知道:双河孩子所做的"喂养猪"、"做饭烧汤
"、"带弟妹"等"功课",是为了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培养乐于助人的利他精神,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传递着对父母和弟妹的爱之心和爱之举。"负重走山路"的一步步行走和一滴滴汗珠,是在培养双河孩子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善于吃苦受累的精神,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吃更多的苦,能有更多的收获。
这就是双河孩子学做四门"功课"的实在意义!
喝一杯茶,让我聆听,我最懂你。
不道听途说,不固执己见,不妄下定论。才能有机会遇见生活最美一面。
乔古茶业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