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故事“算了、算了”
关于借钱有句俗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俗话不仅为维护道德标准,也是帮借钱人考虑哦。借了钱如果不讲信用、不还,遇上急需钱时岂不断了自己的借钱之路。
我极少借人家的钱,怕万一忘记,一是万一忘了便缺了德,被人指着脊梁骨,二就是怕更急需钱时断了借钱之路。我一向量入为出,如果力所不及就坚决断了想吃、想用、想穿的念头。尽管如此,少不了会有临时借钱时候,于是耿耿于怀,千万不要忘记。比如在路上偶然借的,一回家就赶紧把钱送还,不拖拖拉拉,等顺便的时候。
我极少借钱的事,也极少别人向我借钱。一定是人家看得出来我日子如此紧巴巴。所以,我讲的故事几乎都是道听途说,或聊天中所得。
一为一句“算了、算了”后悔
这是听来的故事。五十年前的A老师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稿费。在那拮据年代可不算少呵。A老师非常高兴,他的同事B老师与他一样的高兴。几天之后,B老师借了A老师那一大笔中的一小笔,答应年底发了年终奖还,解燃眉之急。
一个个年底都过去,一次次年终奖都发了,B老师还没有还钱,但是他讲信誉,没有回避借钱的事,没有装糊涂,每逢临近年关就主动表歉意、请谅解,答应下个年度还,年复一年表歉意。有一年快过年时,B老师又表歉意,他才说上半句,A老师没等他说完,就一声“算了算了!”
自从A老师说算了,B老师不再提还钱的事。
如果A老师年年能得一大笔稿费是不会在乎的,可稿费不是年年能得到。那年好运气,遇上*治需要他的作品成了热门剧目,才得了那可观的一大笔,运气哪能年年有。
后来他的日子越来越不行,捉襟见肘时多想要回那一小笔啊。可堂堂大学老师哪能说话不算数,即便困难也只能自己克服,不好意思要。于是自己郁闷纠结,后悔莫及,安慰自己。够朋友够仁义君子风范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名声比钱重要。B老师呢?本来年年都打招呼道歉,是A老师自己说“算了”的,便也心安理得,算不得不仁不义。
是的,B老师真是深明大义,有人即便上门催债,了不起说说好话,还有人装糊涂、打赖、不承认,甚至倒打一耙,一套套的说词:“你哪就缺了这点钱”“我哪就会少你这点钱”“我儿子没结婚,还需要钱呢”……
借钱的事难免有,还钱无需要理由;
有借有还天之道,哪能处处找借口。
欲说还休欲说休,互相接济总是有;
见面依样笑眯眯,话语无情哽在喉。
二我不说“算了”
讲个自己被借故事。一个除夕日,近中饭时,一曾经的同事、朋友、同学……其实这朋友的住处离我单位的院子才几十步,我们在他单位门口偶然相遇。他一脸苦相,没顾上说客套话就诉苦:存折找不到,身份证也不见了,过年后补了身份证重办折子才能取钱,今天过年……我理解,马上取出刚从银行取来的500元,自己留100,给了他400。他说过完年补了新证新折就还我。
我过年简单,留100元估计也差不多。我还告诉他,如果不够,午饭后来我家,一同去银行看看,是不是还上班。饭后他没有来。
此后很久没遇见,可能因为我的眼睛近视,不到了面前看不见。我没去他家催,也没有说“算了”,顺其自然。一次在超市看见他的背影,推着购物车晃一眼就匆匆走开。一年多后才又不期而遇,那老地方,他单位的院门口,几乎老时候,接近吃中饭时,意外的“狭路相逢”。他正要进院子,有两人从院里出来堵塞了他的进路。那朋友看见我望着他,不得不给我点个头打了招呼。
钱不算多,可是心里不平衡。他退休后继续工作,收入比我高,本是取来自己过年的钱,算先人后己了,如果不还心不甘。我不学那个故事的老师,不说“算了”,既然他不开口我便主动说:“过完年一年多了,身份证和银行存折还没有解决呀?”他哼哼哈哈后,蹙蹙眉、眨巴眨巴眼睛,似乎不知所问,拍拍脑袋后才忽然想起,慢悠悠的从包里取出400元,似是很不情愿的递给我。
临别时我说了句谢谢,他没吭声。从此,他看见我不打招呼,表情上像是我还欠了他的钱没还。
我不催,也决不说算了的;会明白,只是埋藏在心底。
不用谢,谁也有个困难地;朋友间,时时刻刻记仁义。
态度呗,无需认真去考虑;写征文,忽然窜入脑海里。
不说谁,调侃一场笑嘻嘻;不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
三又一个“算了”故事
“姐妹”俩一同参加工作,婚前一向“三同”,甚至是“多同”:同吃、同住、同上班、同看电影、同去公园,文革中同写大字报,同参加保守派与后来再参加造反派,可谓志同道合也,还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她们常常饭菜票不分,因为身材差不多,常常衣着不分。婚后也常来常往,姐携丈夫去妹家度周末,妹携丈夫来姐姐家过节。
改革开放后妹妹结交了商家朋友,投资获得了高利润,妹劝姐姐也拿钱投资,姐怕有风险没同意,妹便要姐把钱借给她,她付给比银行高得多的利息。两年里姐姐果然得了不少。
后来听说私人放债非法,姐决意收回本金。不料还钱时妹妹少带了5000元,说过几天就送给,结果没有。姐退欠条后妹本来该改写一张5000元的新欠条,身边没带纸笔,姐便随口说了句“算了!”这句“算了”,酿成后来“姐妹”翻脸,几乎走进法律程序。
妹妹说已经还清,取出姐还给她的欠条做证明。姐姐一再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细节,妹妹一定要凭证。姐姐找了律师,律师劝她罢了,法律重证据,没有证据是打不赢官司的。
姐姐细算,两年所得差不多就5000元,没有少,损失了两年期的银行定期利息罢了。她丈夫气不过,请邻居帮他写了一封信,堆积罗列了各种各样的词句,痛痛快快的骂了一顿,从此断了来往。
借钱还钱扯不清,亲如姐妹变陌生;
若是走上法庭见,岂不要成俩仇人。
为五千元断了情,路上遇见也不认;
算了二字轻易说,断了情份留遗恨。《带雨的云八十年感怀短文800篇》
相关美文阅读:·交不起的酒肉朋友(七、八)·借钱·成功是什么—与虎妈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