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随笔徐卫童年童真童趣潇湘晨报
TUhjnbcbe - 2023/3/27 19:21: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027/detail/

童年童真童趣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徐卫

第一次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上中学的时候,距今已二十余载。二十余载的光阴足以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历经生活涤荡的成熟女性。故而,对先生作品的认知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与初读时大不同的感受。现代著名作家陈丹青曾经说过:“只有鲁迅的文章,可以反复阅读而不失趣味。”鲁迅先生所著的文集中,我最爱不释手,常品常新,回味无穷的是他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所录十篇,虽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这弥足珍贵的记忆中的留存让我们窥见了鲁迅先生率真刚直背后的温情。当年,先生由于支持学生运动,遭到当局通缉,不得已远走厦门。面对动荡的时局,生命朝不保夕,先生在颠沛流离中,内心无比芜杂,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于是儿时的记忆便涌上心头,成为先生百无聊赖中的些许慰藉。虽是慰藉,但美好的回忆中总不免有许多的遗憾和隐痛。隐鼠死掉了。长妈妈守着寡辞了人世。《二十四孝图》则是高兴之余的扫兴,继而完全地绝望了。五猖会的热闹早已没有什么大意思。无常虽可怖而可爱却逃不过可悲可叹。父亲更是成了庸医的药下*。口蜜腹剑的衍太太用流言逼走了当年的自己,并由此亲见了各地学堂的光怪陆离和“乌烟瘴气”。藤野先生虽正直,待人也和善,但国人的麻木与痴愚终令自己丢掉了学医的理想。范爱农无论怎样热心革命、忧国忧民,其景况却愈困穷,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这许多的无奈和惋惜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和对黑暗社会的深刻批判,时时鞭笞着自私、冷酷、漠然的国人早点觉醒。唯有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纯粹的真、善、美,是鲁迅先生记忆中不带一点灰黑色彩,一点悲悯气息和一点愤慨味道的童年的纯真岁月。这篇不足三千字的小散文,从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开始写起,带着我们走过“碧绿的菜畦”,走过“光滑的石井栏”,看到“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说到常常拔起的不像人样的何首乌的根,甚至还尝到了覆盆子的酸甜。这是多么令人熟悉的儿童乐园啊!天真无邪的对一切自然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百草园”吧!孩童时候,爷奶老屋的前门和后院就是我和堂姐妹们的乐园。后院的菜园里有爷奶中的各色时令蔬菜:青翠的小葱,艳丽的番茄,躲藏在叶间的鲜嫩的辣椒,翠玉相间的白菜。我们最爱在菜上捉一种青绿色的菜虫,用小木棍拨弄下来,拿一片树叶托着,丢到鸡舍门口,看鸡们争相抢啄。至于鲁迅先生提到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也是我们常遇到的。许是打扰了它们的酣眠吧,又许是毁了它们的安乐窝吧,总之,蜈蚣的满地爬躲是显而易见地惊慌失措了,也让我们惊叫着作鸟兽散。木莲和何首乌我们是未曾见过的,但覆盆子和桑葚却是我们每年都会吃到饱腹的美味果实。鲁迅先生觉得覆盆子的“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但我们更爱桑葚的颗粒硕大饱满,吃起来更欢快有劲,也许是因为这是打桑葚的劳动所得,吃到嘴里更显香甜吧!听老人们讲坊间的传说故事也是小孩子都会经历的稀疏平常的趣事之一。鲁迅先生听到过两个: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不知从那里听来的”“怪哉”虫的传说。“怪哉”终究是没有向先生问出个所以然来,但美女蛇的故事却被描绘的极详细,甚至是得了一个“结末的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以至于“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我的夏夜乘凉却是无比高兴的事。白天经过了一天的炙烤和酷热,晚上才能舒缓下来,怎不会轻松、快活些?把竹床搬到门前树下,用湿毛巾擦拭一遍,切几块西瓜,泡上一壶凉茶,洗了清爽的澡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这时,大人打着蒲扇,我躺在竹床上,奶奶就开始讲遥远又古老的故事了。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奶奶会讲许多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才知道其实这不过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但奶奶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信以为真。说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奶奶就会不断地提醒我,千万不要睡着了,等到半夜,天上会裂开一道口子,发出万丈金光,说这是天门打开了,之后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搭桥。我总是在睡眼惺忪中翘首期盼着能看见那壮观的天门大开和喜鹊搭桥。但再精彩的故事,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抵不过瞌睡虫的威力。第二天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焦急地询问奶奶有没有看到天门打开了。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夜总是留给我诸多的梦幻和想象。秋去冬来,冬天常是万物萧条,索然无味的。但百草园的冬天,“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鲁迅先生最记忆犹新的是雪地捕鸟的经历。虽费尽心思,又是等厚的积雪,又是支竹筛,系长绳,但“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问及缘由,闰土父亲笑说是“太性急”。这种满心欢喜到失望无趣的心情,我在童年里也感同身受过。童年里下雪的冬天,除了堆雪人,打雪仗,敲屋檐下挂着的冰棱子吃,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去湾口的小池塘里冰钓。南方的冬天不似北国,极冷的时候是没有的。故而冰钓是要等日子的,腊月二十几,气温降到了零下,一场鹅毛大雪过后,池塘的水结了能站的住人的冰。我们才会相约出门,带着桶,冰凿子,饵料和钓线(用一根短小的树枝挑着就是临时的钓竿),到了池塘边上。先搬几块大石头,扔到冰面上试试厚度,再派个胆大的孩子溜到中间踩踏。收到挥手的“安全信号”后,我们就鸭子下水般一个接一个溜到池塘中间。小心翼翼地凿开冰面,用手牵着钓线,把穿了饵料的鱼钩伸进冰洞里。大约是和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太性急”一样吧,通常总是“费了半天力”,结果无功而返,扫兴而归。孩子总是要慢慢长大,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最后还是会有个终点。告别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无拘无束的儿童乐园,走进“全程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对童年鲁迅来说,应该是极不情愿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淡淡的少年哀愁和依依不舍的情感啊!因此,有的就认为他对百草园的告别就是对儿童快乐生活的永别,而之后描写的三味书屋就是一个封建牢笼,禁锢了儿童的身心,鲁迅先生写三味书屋就是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戕害。实则不然,细细品来,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愉快的氛围流动其间。“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无处不透露着天真无邪的童真童趣。儿童单纯,乐观的本性没有被泯灭。鲁迅先生的笔下实际绽放出的依然是快乐,真挚,烂漫的花朵。至于书塾的先生,鲁迅先生则通过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迂腐又不失可爱,刻板又不失温和的善良老人形象。鲁迅对他是“很恭敬”的,学生行礼时,他在一旁“和蔼地”答礼,戒尺是“不常用”的,“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最有趣的是,课读的时候,学生参差不齐的读书声渐渐“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进而“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表情,那动作,那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的状态,再现了一个迂老夫子的憨态。透过诙谐的老照片似的文字,我看到的是鲁迅先生追忆往事时脸上挂着的微笑和眼里透出的光。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无论是鲁迅先生所处的动乱的黑暗的年代,还是我们所生活的美好的幸福的时代,童年永远是充满童真,童趣,永远值得珍藏的回忆。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徐卫:写给孩子们的诗徐卫:永远的想念徐卫:一池春水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笔徐卫童年童真童趣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