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几种体质冬季不宜进补 [复制链接]

1#

年的第一次更新,紫苏想写点大家一直以来都很感兴趣,给我留言出现频率很高,但是紫苏不得不“打击”大家的话题——关于进补不是所有人都适宜。

冬季进补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从家里、祖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中国有不少地方都有秋冬季进补的妙方和特有习俗。有说:冬季宜进补,尤以膏方为佳。也有“荤食”的说法,认为,冬季多吃肉是最好的补品。

中国人是非常注重饮食的国家,我们是唯一一个国家,打招呼用语是“吃了吗?”

所以,“吃点什么补补”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习惯。

最近,紫苏又收到了一些小伙伴私信询问自己适合怎么进补。其中有一些人我给了食疗建议,另一部分,我却认为“暂时不要进补”更好。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补的,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几种越补越糟糕的体质,如果您是属于这几种中的一种,那么就要小心了。

一、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与脾虚导致人体内的湿气加重离不开关系,脾湿再发展就会出现痰湿。因为,湿气留在人体内以后会凝结成痰。这种痰有些人表现为我们最常见的有形的痰,也有无形的痰,这种痰表现为口腔感觉粘腻不爽,吐出来是一团粘稠物,这种情况在中医里也属于痰。

痰湿的人普遍都有吃的过多,吃得过好,喜欢喝水过多的情况。当我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吃的多,遇到脾的运化能力不足,这些吃进去的营养就会和体内的湿气结合,形成痰。

也就是说,我们会形成痰湿,不是吃的不好需要补,而是吃的太好了。痰湿体质最适宜“以清为补”也就是坚持吃素食,萝卜白菜、粗茶淡饭,适当运动,甚至适当断食,对于身体都是有益的。

二、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虽然与痰湿体质都与湿气有关,但是还是有差别的。

湿热,同样兼具了“湿”和“热”两种表现。热,也是一种邪气,当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肌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即产生热证。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身重、口苦口干、口舌生疮、渴不欲饮、上腹胀满、腹痛、……湿热体质的人,舌质红、舌苔*厚腻。

因此,湿热的人再食温补的食物或膏方,热上加热,燥气更重。

湿热体质的人,在进步之前应该先祛湿,兼具清热,方能见效。湿热体质红豆薏米茶、凉拌马齿苋都是不错的食疗之方。

三、内热极盛

实热这个词大家都熟悉,一般有实热症的人多有阳盛所致。

临床表现包括:梦中遗精、夜寐不安、头目昏晕、心悸烦躁、精神不振、体倦无力、或兼小便赤短而由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实热症的人最怕温补,而应清泻。

但是,还有这么一类人,属于内热极盛。看着身体强壮,红光满面,但是身体极虚,观察舌象,舌质红,舌苔*后腻,脉沉而有力。本应是实热体质,怕热爱流汗,但是偏偏又极怕冷,口气重,常常腹痛,但是一吃冷的东西就拉肚子。

我们在观察身体的时候,这些症状都是表症,并不是疾病,如果我们只观察这些症状,就会无从下手,也会被症状误导。生活中,我们想要判断自己的寒热,紫苏首推舌诊,这是最简单易学,又能直观反映身体症状的一种方法了。因此,当一个人舌苔很*的时候,他一定是有内热的。

但是为什么舌苔*,可是又怕冷呢。这是因为内热极盛之后,就会出现阳盛格阴,外在表现就是内热外寒。

阳盛格阴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本质属热,深藏于内,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格阴于外。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具有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不欲近衣(不恶寒反恶热)等反映热盛本质的症候。其实质为真热假寒。

我们在温补的时候一定不要因为手脚感觉寒凉就盲目进补,辩证很重要。

四、感冒刚愈

感冒刚愈的时候,身体脾胃尚虚,正气还未回复,正是体虚的时候。所谓,虚不受补,感冒之后正是这个状态,此时进补,脾不化纳,易生脾湿,形成湿气内滞。

同样的还有大病初愈或患有重症的病人,这类人,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食谱都以清粥小菜为主,医生禁食大补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养生,首要养脾胃,病中病后的人补适宜大补,而应以养胃为先。

膏方本来是治疗慢性病的,但是现在临床上用的却多为膏滋药,以补益为主。膏方不是保健品,不能有事儿没事儿来两口。

年底岁末,家里制成中药丸剂的补药也应进行一次清理,丸剂相对于药片来说,成分更复杂一些,不宜放置过久,尤其超出了保存期限的中药丸剂,更应及时清理丢弃。在保质期内的中药丸剂,服用前也要注意“三看”:一看有无霉变;二看其颜色是否改变;三看注意是否有异味。如果变质,其药效难以包装,并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不宜再服用。

(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或使用中医药调理身体的经验,投稿请邮件发到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