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这一茜草科钩藤属的藤本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功效在植物界占据一席之地。其嫩枝纤细,叶片纸质,呈现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干时颜色为褐色或红褐色,叶背有时覆盖一层白粉。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间,苞片微小或呈单聚伞状排列,总花梗从腋部生出,花冠裂片呈卵圆形,表面光滑无毛或略带粉状短柔毛。果序同样被短柔毛所覆盖,而花果期则贯穿5月至2月。因其枝条带刺,弯曲如钩,钩藤之名由此而来。
钩藤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湖北及江西等地,同时也见于日本。它常生长在山谷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对阳光和温暖湿润的环境情有独钟,同时也能耐受一定的旱寒,但怕水涝。繁殖钩藤主要采用播种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钩藤的茎是著名的中药材。其钩状和小枝部分被广泛用于中药治疗,具有清血平肝、息风定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头痛、感冒夹惊、惊痛抽搐等症状。此外,钩藤中所含的钩藤碱还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同时,钩藤的花和叶也十分秀丽,是南方庭园中良好的观赏植物,能够覆盖棚架、山石等,特别适合在溪边、湖畔等水湿处种植。钩藤的炮制方法是在秋、冬两季进行采收,采收时需去除叶片,然后将茎段切成适当长度,并晒干备用。钩藤的性味特点为味甘而性凉。在《别录》中,其被描述为“微寒”;而《药性论》则称其“味甘,平”。此外,《蜀本草》中又提到其“味苦”。
归经:
钩藤主要归肝、心包经和心经。在《纲目》中,它被归入手、足厥阴经,而在《本草经疏》中,则进一步指出它也归于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
钩藤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的功效。在《别录》中,它被记载为能治疗小儿寒热和惊痫。同时,《药性论》也指出钩藤可以治疗小儿惊啼和热壅。《日华子本草》进一步描述了其治疗客忤胎风的效果。在《纲目》中,钩藤被归入手、足厥阴经,并指出它能治疗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以及小儿内钓腹痛和发斑疹。此外,《本草征要》中提到钩藤能舒筋除眩、下气宽中,而《本草述》则进一步指出它还能治疗中风瘫痪、口眼喎斜以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和肢节挛急。
然而,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本草新编》中,虽然认为钩藤去风甚速,但同时也指出,风火之生多因肾水不足,木燥火炎,因此在使用时需配合补阴药。另外,《本草新编》和《本草从新》都提醒,虚者或无火者应慎用钩藤。
应用:
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与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共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治小儿惊痫:钩藤半两,配龙齿一两、石膏三分等,粗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圣惠方》钩藤散)
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与黄连、甘草、川大黄、天竺黄等共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治小儿盘肠内钓: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钩藤汤)
治高血压等症: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可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等症。(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伤寒头痛等症:钩藤与桑根白皮、马牙硝等七味药共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治麻木与风症:钩藤茎枝与黑芝麻、紫苏等煨水服,可治全身麻木;与荆芥、排风藤等煨水服,可治半边风。
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
治孕妇子痫:钩藤、人参、当归等八味药共煎服,可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