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执考篇重点梳理,考点解析中 [复制链接]

1#
以治疗白癜风为主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706/4651021.html
正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60分钟历史文章回顾

00.重点梳理,考点解析:更新前说明

01.重点梳理,考点解析:中基篇

02.重点梳理,考点解析:中诊篇

03

中药学

第三门中药学。今天说一下中药的情况。中药历年分值在40-50区间,从16年-19年,中医基础4门的分值提上来以后,中药分值有50分,年因为增加了临床科目的分值,中医执业增加了四大经典的考核,年、年中药学总分值在35分左右,助理大概在20分左右。群里考友反馈的情况,在做真题、模拟题的时候,发现少部分考友第一单元的分值很不理想,最主要是中药和方剂拿不到分,开不了窍,归根到底是因为:第一重复度不够,第二技巧方法不够,第三理解和临床应用的经验不够,而不足以加深理解,所以我在前期一直强调看张廷模老师中药学的原因,现在肯定是时间不够了。我们中药学的编写体例主要总论(总体概述)——各论(具体药物),其中总论涉及到需要了解的中药的性能、作用、配伍、用药禁忌、用法,即这个药物的特点——应用——注意,全方位认识这个中药,这里是总的概述,适合后面各论每个中药的具体学习,具体到药物,比如麻*,辛苦温之性、发汗宣肺利水之效、散寒平喘消肿之用、主要麻*与石膏与杏仁与桂枝之伍、发汗太过之禁失眠心悸之忌、量适当小普通煎煮之法。中药的学习也是这样,要全面一点,各关节点都要注意,都有出题的可能,特别是突出的临床应用及注意多的地方。各论大概的顺序为:汗清泻下续三湿,温气食虫止活血,化痰安神平息风,窍虚收涩攻拔*。关于学习中药的方法,总论很简单的可以逐一掌握,各论具体药物,大家选择可以合适的方法,导图法、趣味法、发散法、对比法,都可以,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可以拿分。注意药物的个性、特点,共性理解,个性重点掌握。中药的学习是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每一次初恋般的复习,总有热恋后温情!中药这是基础课程,多做题、多对比、多总结、多放到具体的方剂中去理解此药的作用,其实中药和方剂一起学,效果会更好!碰到祝组合选药的情况,也要注意联想到方剂,会更加明朗。中药的复习容易出现极端化,要么复习越来越好(这确实要在时间、方法、临床积累等多方面都有付出),要么花了时间却拿不到分数,答案二选一总是选不对,这涉及到背功效和学会理解各中药临床应用特点的问题。中药学是难拿很高分科目,考试侧重点主要是考查中药的功效、主治和中药的特殊用法,结合临床具体案例来考察时,对考生临床应用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既要会学,也要会用。当临床应用和其他特殊注意考的多的时候,中药整体难度就上来了。谈到中药的复习,中药记功效,还要重视应用,重视这个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这个药的个性特点,考的就是个性特点,和相似药的区别。要注意各药物的横向、纵向对比,注意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比如防风,记功效解表,是风中润剂,又可以胜湿止痛,还可以解痉,这是功效。如何把功效记牢固。从应用出发去理解记忆。首先荆防败*散,解表药里面不用说,因为是祛风明显,又称为润剂。我们不说他散寒,说祛风更恰当,在辛温解表药里面所有的药都可以散寒的,只是防风温性不那么明显罢了。祛风用在急性的皮肤症状,风疹荨麻疹等等这些,还可以外洗的嘛。胜湿止痛,在痹症里面用效果很好呀,上次有一个题,写防风应用下列哪个错误,里面有一个风湿热痹,这个就错了,明显是在辛温解表药里,再润剂,也偏一点温的,所以说风寒湿痹更合适,比如我们蠲痹汤。第三个解痉,我们的玉真散,破伤风风的,止痉效果好吧。那还有另外的情况,我们知道他除了入膀胱(经),还入肝脾,很有代表的方,痛泻要方(趣记,白白放屁),用防风干嘛,李东垣说,补脾胃非此药不能引。在归经里面还有肝脾,痛泻要方里面的防风就很好的说明了,散肝舒脾和胃,用来解决肝脾的矛盾,又胜湿来止泻(痛泻)。关于药物之间的对比,荆芥与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疼,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这个时候可以把两个药都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地区分两个药物各自的特点品性。这几个方面,把防风的方方面面都说的很清楚,顺便把方剂也复习了几个,这样复习效率才好。关于这几年考试中中药的情况:执业医中药的考核,所有章节均有可能出题,并且题目的分值和章节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药物最多的清热药分值也最多,并且有跨单元组合考的趋势,复习要求全面。前面也到,现在执业医考试的题目越来越灵活,越临床化,以往中药直接考的功效选择题目比较多,现在越来越重应用,重横向对比,中药的具体应用会越来越多。当然每年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占据中药学的大部分分数,因此在以后的复习当中,要把功效主治作为重点复习方向。我在年的复习策略中就说过,年应对重临床应用的新改革要求,可能对中药应用的考核会增加,这个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从开始,大纲增加了的中药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大部分中药药增加了配伍意义,我在考前就强调过这种配伍题肯定有2-4分。一试考试就重点考到了,比如考的麻*和石膏配伍作用、麻*杏仁配伍作用,还考了石膏配合升药制作的用来拔脓祛腐如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根据石膏和升药的比例来命名),这个考点可能很多考友不清楚,其实在笔记升药的补充知识点也是有标红的,这几个主要是考的配伍。这个变化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意味着更加趋向考察多了中药之间的关系,复合作用,单个药物的单个功效的考察会缩减,会考的越来越趋向临床。年的考题主要还围绕功效和主要病证(突出对中药治疗证型、特殊症状的考察),同类中药横向比较考察,总体考点尽量涉及到各个部分(如考了既能治疗虫积,又能皮肤瘙痒——苦楝皮,虚性冷秘、虚喘——硫磺)。年考察如对槟榔、川芎、地骨皮、竹茹、丁香、蛇床子的也考到了对其主治方向特点的考察。还有不少A2对比题型出现,我上面中诊也说了,这样对相似知识点鉴别区分的掌握有较高要求,大家在学习过程要注意!如金樱子可用于止泻;海螵蛸可用于止血。能够健脾、宁心的是茯苓;能够除痹、排脓、止泻的是薏苡仁。川贝虚劳、肺热燥咳;浙贝风热、痰热咳嗽。补阳药中具有安胎作用的杜仲;补阳药中可以治疗阴疽的鹿茸。芦根和天花粉共同功效:生津止渴,清热泻火。*连配伍木香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柏配伍苍术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证。过食板栗导致食积,应选生麦芽;过食鱼肉导致食积,应选山楂。这里先交代配伍意义,中药的配伍作为年之后新改革行方向,考核会有2-4分,配伍还是要配合方剂学,基础方对经典药对的补充学习非常有必要,这里摘取部分药对配伍的重点,作为参考,下文不再另行分析。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例如: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山栀—牡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吞酸。*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湿热。*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泻热。大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劳热。枸杞子——菊花(补—清)杞菊地*丸,明目。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桔梗——苏子(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半夏——*连(辛—苦)泻心汤,止呕。乌梅——生地*(酸—甘)连梅汤,化阴生律。乌梅——*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例如:

苍术——厚朴平胃散,燥湿行气。半夏——陈皮二陈汤,化痰顺气。枳实——竹茹温胆汤,和胃止呕。木香——槟榔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芪——防己*芪防己汤,行皮水。人参——附子参附汤,温补元气。*芪——附子芪附汤,温固卫气。白术——附子术附汤,温补中气。附子——茯苓(相使)温肾利水。*柏——知母(相须)清下焦湿热。

第三类: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的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例如:金银花——连翘清热解*。*连——*芩泻火。桑叶——菊花清风热。羌活——独活治风湿疼痛。川芎——草乌治寒湿疼痛。青皮——陈皮疏肝胃气。苏梗——藿梗理脾胃气。天冬——麦冬滋养肺肾。芦根——茅根清肺胃热。*参——*芪补气。附子——肉桂温肾回阳。山药——扁豆补脾止泻。沙参——麦冬润肺生津。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杜仲——续断补肾强腰。龙骨——牡蛎固脱。金樱子——芡实固精。牡蛎——石决明潜阳。升麻——柴胡升提气分。旋覆花——代赭石降气。三棱——莪术消癥瘕痞块。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桃仁——红花破瘀。蒲*——五灵脂祛瘀。乳香——没药理气散瘀止痛。

接下来具体谈中药每一单元的考点可能涉及的内容,我这里不再说关于复习的具体方法,是今年考试的,大家选择可以合适的方法,导图法、趣味法、发散法、对比法,都可以,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可以拿分。在辅助文档包中有一些文档大家也可以用上。

文中分值均以执业为说明,助理的请参考以上助理文章,进行分数配比。

中医/中西医综合考试(笔试)分值分布预测分析中医执业点击:22中医执业笔试15门科目各单元分值分布预测中医助理点击:22中医助理笔试14门科目各单元分值分布预测中西医点击:22中西医执业笔试15门科目各单元分值分布预测进行梳理过程,各位考友最好对照笔记或者是自己买的考试参考用书对照,并做重点的标记。文中分值均以执业为说明,助理的请参考以上助理文章,进行分数配比。还可以结合笔记下册的中药学葵花宝典,大概花5小时,把中药的大致内容,每个药的性格个性掌握,就差不多有80%以上的分数了。还有的可以自己归纳的如:1.药物的最突出的特点(参考笔记下册辅助文档)2.药物类比及相似功效汇总(参考笔记下册辅助文档)3.药物特殊剂量的总结(参考笔记下册辅助文档)4.中药接龙知识点整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