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到自然中去 [复制链接]

1#

鲁迅先生走了大半生,置身纷扰,让他总想劈出一块寂静来。于是这位斗士卸下盔甲,在如水的月光下,掏出所有的真诚,绘制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他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写实,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各种虫鸟,还有泥墙根一带的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也应该是写实。

野草或百草,就是一个园子。园子里全是自然赐予的东西。这些东西引不起大人的兴趣。小孩子却能得到生命最初的美好体验。亲近自然,冒着被刺的危险,找到又酸又甜,味道比桑葚好得远的覆盆子。

自然馈赠给鲁迅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更让人难忘的是与这园子有关的人。

长妈妈,这个被鲁迅反复提及的人,也是他童年里的光。这个粗俗又可爱的女人,其实非常善良。她有着大地般的能量,竟然成了鲁迅童年精神的启蒙者。你看她讲的故事:美女蛇和穷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乍一听很好笑,但细琢磨又很玄妙。劳动人民最会调侃人。你看这个故事里,穷书生就是被调侃的对象。书生穷得只能在破庙里用功。除了这个故事,书生在庙里用功的例子还真不少。那《儒林外史》周进在破庙里的故事也很精彩。用功就用功吧,非要来个美女蛇。这又让人想到《聊斋志异》里的很多桥段。妖娆的妖魔,弱弱的书生,编故事的好像觉得这样才登对。最后一定得来个拯救大法,既然是庙里,那一定是见多识广的老和尚。故事是思想的载体,长妈妈的故事承载着谁的思想呢?

她可不管这么多。她只想鲁迅喜欢听什么,她只想告诉鲁迅危险的地方不能去,危险的事情不能做。所以她的这个故事意义重大:陌生人叫名字千万不要答应。

长妈妈在用本能保护着“我”。

童年捕鸟的场景最能引起共鸣。即使没有学过这篇课文,谁还不知道类似的情景呢?只不过捕鸟可能换成了捉鸡。“张飞鸟性子急,养不过夜。”闰土的父亲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都是走出半生悟出的人生至理。

还有那位老先生,除了古板,好像也没啥毛病。他的方正,博学,质朴,所以“我”对他很恭敬。事实证明他很爱才,也在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见“我”会玩,读书也非常用功。至于在后园偷玩、画画,先生怎能不知道呢?老先生是不是这样想:只要读书、习字、对课很用功,其他的干啥还管理这么严呢?

可见最好的成长环境是自然,但自然绝不是野蛮生长。所谓自然,绝不是放任自流。用爱支持呵护,让你有感受自然的能力。多年以后带着积攒的勇气,行走在自然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