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的自然
主持人: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审查委员。)
对谈嘉宾: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度参与统编本初中、高中教材编撰等国家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
备课团队:许佳家王韫豪张倩芸张苗
问题分类
张苗
大家好,我是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语文老师张苗,今天我们的活动主题是鲁迅与记忆的承诺(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的自然,我们将跟随着郑桂华老师,围绕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展一场备课教研活动。现在先由我来介绍我们在备课之前做的准备。首先,我们去征集了初中生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本的问题,学生的问题非常丰富,而且跟文本的贴近度非常高。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样对搜集到的问题后做一个整合和归类?我们来听一听郑老师的想法。
郑桂华
我们经常会在课前让学生就自己的需要或者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这是我们备课常用的一个办法。
我想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从文本的内容及语言形式来分类,一种是从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性来分类。学生的疑问一般来说是贴着文本中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提出来的,所以这类问题是最多的,此类问题我们要考虑,但是更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去聚焦我们教学中学生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要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出发,找到关键问题,因为学生提问的时候,常常根据自然阅读的经验,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备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视角。从读者的阅读期待(pre-reading)开始,我们应该要去思考为什么很多人会去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个空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按照普通读者的阅读流程来梳理这些问题,包括有些人问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当时的鲁迅处于怎样的境遇?这些可能是读者读完文章之后的问题,也可能是读之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梳理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阅读者在自然状态下阅读文本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因为我们带领学生读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去建构一个很好的阅读经验,帮助他未来更好地阅读。课堂的时间是特别宝贵的,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我们一定要聚焦关键问题,这个关键问题一是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二是对理解这篇文章,理解鲁迅最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备课梳理问题的时候要做的。我们主要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空间出发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初步分类。
空间一:百草园
郑桂华
首先我们讨论“百草园”中所涉及的问题。“百草园”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美女蛇故事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百草园中景物描写的问题,第三类是关于雪地捕鸟的问题。
美女蛇的故事
张倩芸
本部分鲁迅先生非常想去着重描写的是民间自然的环境,关于民间自然的环境与后面的三味书屋涉及的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形成了对比。
比如说文章中提到了长妈妈给“我”讲一个故事听,“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鲁迅先生模拟当时情景的方式去进行描写,显得既紧张又神秘。钱理群先生曾经对这一段文字进行过分析,说到这边有一些象声词,比如说“沙沙沙”“豁”,还有一些动词的描写,包括一些长句和短句,都结合地非常好。这一段文字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张弛有序的语气。童年的鲁迅听长妈妈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觉得自己处于很危险的状态了,然后马上就又好奇又害怕地问:“后来呢?”这显然是听故事的童年鲁迅迫不及待的插话,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又想听又恐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是成年鲁迅叙述时的介入,有一种怀念而又幽默的情感在其中。
郑桂华
倩芸刚刚提到两点,一是对儿童的自然和民间传说中的自然的理解,一是成年鲁迅和童年鲁迅视角。美女蛇的故事在这一部分中是比较多的,涉及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但是文字又不像第二段那么的密。我想本部分除了刚刚提到神秘感之外还有其他细节等待我们去发掘。我的一个想法,可能还是要考虑百草园的整体性,鲁迅为什么要写百草园里的风物与活动,他为什么要写听到的那些传说故事,它们的整体性在哪?
张苗
我们都知道三味书屋是他第一个正式学习的场所,但是其实百草园也是他学习的场所,那么百草园给他的学习内容就是大自然的这种各种有趣的景物,让他感知到自然的美好与丰富性。为什么还要再写长妈妈的故事?长妈妈是他身边的一个女佣,他虽不喜欢长妈妈,又对长妈妈充满怀念,而在这个故事里面的长妈妈也可以说是小鲁迅最初的人生经验的一个“导师”。所以是不是可以说在三味书屋之前,他其实就已经有一种学习经历了,而这种学习经历与三味书屋中所学地内容有潜在的对比。三味书屋地学习方式是被迫的、灌输的,是让他反感的,而这里的学习他是主动的。虽然有一些不是完全地主动,比如长妈妈给他讲,可能不是他要去学要去听的,但是却在听的时候是享受其中的,甚至是充满探索欲的。
郑桂华
不同的学者的研究有不同的想法,我们给学生讲解的程度也是需要谨慎考虑的。成年的鲁迅对长妈妈讲的故事是最不以为然的,他对这样的传说带着一种反感调侃的意味。长妈妈讲这样一个神秘故事,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规矩、文化的约束,儿童的鲁迅当时是有害怕,而成年鲁迅则有点调侃,大家探讨也抓住了童年,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自然要注意这样一些思考的关键点。
多角度、多感官的景物描写
郑桂华
课文第二段是对于百草园的描绘: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我个人认为百草园的景物丰富的描写是最精彩的,我至今大概还会背。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你们认为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
张倩芸
这段语言精致,描写深刻,但有意思的是学生问题相对较少,我猜测他们可能普遍觉得“百草园”比较好理解,描写非常简单。学生问的比较多的是美女蛇的故事,但是这一段其实我觉得反而是学生思维的盲点。像这一段怎么样去把这么多的景物写得很有趣,而且井然有序,其实学生是很难做到的。这一段,先是从空间角度由低到高描写百草园中的静态景物,再由高到低描写动态景物,非常生动有趣,层次清晰。可以作为典范,教学生观察景物要“有序”“多角度”。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物,却显得什么都很生动,关键是他在描写时做到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动有静。
郑桂华
颜色、形态、味觉等多感官的描绘说明鲁迅先生儿时对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