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因为这段话,鲁迅一生推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05/5740876.html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我特别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的一段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许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学到这篇课文,就特别喜欢。最近,因为上课的需要,我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段,仍然十分吸引我。但我带的学生却表示对此“无感”,令我简直“痛心疾首”。

这一段是写的多么好啊,我要强烈安利。

先从文学表现力来谈。这一段用近乎全部白描的手法,将百草园的近景与远景、动态与静态都写了出来,而且鲁迅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关于百草园的体验,所以我们作为读者,能够有很真切的“神游”体验。这个园子与小鲁迅在园中获得的乐趣,于我们便有了真实感。

从遣词用句来说,这一段的用词非常丰富又准确。比如这一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如果有同学觉得对于“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的形容很“小儿科”,那我们着重来看后面半句: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我们还能想到更美的表达方式吗?我想来想去,唯有化用贾岛的“风蝉旦夕鸣”为“风蝉在树叶里长鸣”能够与原句匹敌。我承认所谓与原句匹敌,结构本身也是用的原句,只是换了两个字而已。如果要用全新的句式来表达,恕我没有这个本事。

再来看“肥胖的*蜂伏在菜花上”,用“肥胖”来形容“*蜂”,乍一看好新奇,仔细一想“*蜂”圆滚滚的脑袋与肚子,便觉得“肥胖”二字真是妙不可言,让不讨喜的*蜂都有了莫名的萌感与喜感。“伏”字用地也好。如果我换成“趴”,虽然从动作上与“伏”说的是回事,但仔细想想,“伏”字不仅是更雅致的表达,它还能够有一点儿“轻捷”的意味,即*蜂虽然体胖,但几只小腿儿很纤细。纤细的小腿在有力地支持着它肥胖的身体,绝不是像一滩烂泥一样四肢无力地压在花上面。

再来看第三句“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个“窜”字用地也是“无出其右”。如果用“飞”“冲”都不如“窜”能将云雀的飞行速度之快以及其从草丛中飞出的“突然”“出人意料”表达地清楚。

也许会有同学觉得我在咬文嚼字。我如上的这些分析,其实都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准确性非常非常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我最近批改的作文来看,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同学,许多都存在用词不准确的问题,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同学尤为严重。

作文用词不准确,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进行词义辨析,没有在阅读中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有值得我们咀嚼的价值,特别是许多课外读物,文字根本不耐咀嚼,乍眼看过去,好像很唬人,仔细一分析,根本经不起推敲。所以,对待这种难得的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嚼再嚼的文字,我的建议就是长读多读。

我们还是回到鲁迅的这一段话。我最近几天一直在想,除了文字的美感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让我如此喜欢它吗?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羡慕少年鲁迅有一个这样的园地。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个地方,简直可以消磨一整天的时光而绝不会感觉无聊。我童年时未曾拥有,所以才乐于在文学作品中去分享其他人的园子。在百草园中,我能跟着少年鲁迅去获得我所期待却未曾体验过的童年趣味。

正是因为百草园给了我如此温暖童趣的阅读体验,所以,即便是鲁迅其他文字充满了指数极高的“战斗性”,他亦多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示人,但我总觉得,能够如此温情怀恋童年乐趣的人,一定也是真诚地“俯首甘为孺子牛”,而绝不会是沽名钓誉的虚言。

一吨语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