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文/木易(四川都江堰)
前言:青城赵公山半山腰庆云台葫芦崖和后山赵家岩上,有三个神秘的摹崖石刻文字,虽经千百年岁月摩挲,仍清晰可辩。历代文人和专家无人能辩识,称之为绝世天书。近来,有专家从《古彝文字集》中找到了这三个符号的踪影,揭开了赵公山绝世天书之谜……
绝世天书
赵公山“一山担两景”,左挽伟大的都江堰自流灌溉水利工程,右连中国道教发祥圣地青城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保存完整,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自流灌溉功能,继续造福人类。它悠久的历史,鬼斧神功般的设计、建设以及创建者们的智慧,得到了世人的敬仰。中国文化的根蒂在于道教,道教第五十洞天的神圣和幽甲下的胜境,让青城山闻名遐迩,于是便有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位于都江堰青城山之间的赵公山,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很少有资料记载叙述,很少人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
千百年来,这座伟岸神奇的大山,始终披着一层面纱,悄悄地伫立在天府源头,静静地守护着富庶的成都平原。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大面峰”。
若干年来,许多学者、专家都在努力探索,试图剥落这座神山的面纱,努力寻找它的过去和辉煌。
北大李学秦教授牵头的国家社会科学“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课题,集数百名学者专家之智慧,耗资上亿,耗时数年,最终得出了三句话的初步成果。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年;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夏朝是以羌民族为主的朝代,夏朝的第一个国君是大禹;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大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人。
长期执着研究大禹文化的学者们,认为赵公山是古蜀国的开宗源头,是先夏文化的发源地。他们列举了诸如“大禹村”、“石纽石”、“痢儿峰”物证,说大禹“石纽兴王”,称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列举了《竹书记年》、《史记》、《蜀王本记》佐证,证明大禹老祖先就出身在赵公山下的“石纽邑石纽村”(即今天的石牛村石牛堰)。
追溯古蜀文化的沿革、中华文明的发展,赵公山就像一株老藤,从根兜部发枝发蔓,有的串向东南西北方,串到岩上,串到山坡,串到树上,也有的串到河底,悬挂在河岸。如果要认真梳理,可能一时半会儿也无法理清。
众多专家,众多名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恨不得早生千儿八百年,把这座神山的来历掰个底朝天,搞个清楚明白。
道教把名山胜景称为“洞天福地”,且具体一一详列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位置和名称。最早记述“洞天福地”宗教地理的是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号道隐),系统记载“洞天福地”的是唐代晚期的道士杜光庭,他在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的基础上,撰写出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杜光庭把青城山列为第五洞天:“青城洞宝仙九室天,广二千里,宁真君所理,在蜀州青城县。”
杜光庭把赵公山列入七十二福地:“大面山,在蜀州青城山,罗真人所居。”杜光庭在《青城山记》中又补充道:“此山前号青城峰,后名大面山,其实一耳,同体异名。”
相传道教正一玄坛护法元帅赵公明在大面山煮食千年何首乌飞升隐没成仙后,教民在山中筑庙祭祀公明,并改称大面山为赵公山。
“万里清游不厌慵,双旌换得一枝筇。来从井络从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海内闲身输我逸,山中佳气为人浓。题诗试刻崖前石,付与他年藓晕重。”
(宋)范成大曾经客居在青城赵公山,留下了许多游记和著名的诗篇,他笔下的“江源第一峰”即指赵公山。
说起先人在赵公山的石刻诗画,虽传说很多,但至今留存的却少之又少。
在赵公山前山的伏银岩上,曾有-个三丈见方的摩岩石刻,前人未有记载,岁月摩梭,字迹模糊,当地人称“大字岩”。
伏银岩左边是庆云岭。庆云岭上有宽广约10余亩的一处台地,叫“庆云台”。
庆云台的葫芦崖上,一左一右,有两幅经历了千百年风雨沧桑,却还清晰可辨的摩崖石刻文字。
左边的石刻为篆体,可辨认出“琼楼仙室洞”五个字样。右边崖上有上图三个古朴的文字符号,当地人这三个石刻文字叫“神仙符”。据说,后山赵家岩上,也曾有与此文字类似的石刻符号,却因当地人开山采石而不复存在了。在赵公山后山的水田坪岩上,也有好几处石刻文字,多为清代手迹,可惜这些石刻遗存,却因紫坪埔水库修建漩口镇拆迁淹没而受到了破坏。
当地人迷信神仙符,认为这个石符是一道灵符。它镇守着都江堰,使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并始终如一地造福着天府平原……
当地人迷信神仙符,认为这个石符是一道避邪的神符。它能诅咒山妖树怪,能镇守赵公山。有了它,赵公山才能风调雨顺,才能成为神仙福地……
当地人迷信神仙符,认为这个石符是一道平安神符。它能趋吉避凶、化险为夷。岁月沧桑,赵公山虽经历了多少次坎坷灾难,可它每一次都能青山依旧,安然无恙……
当地人迷信神仙符,认为它能诅咒瘟疫鬼魔,使人长寿安康,是一道吉祥幸运神符。山里人把建康的体魄和这里的清静自然都功归于这道神符。有个头疼脑热毛病,只要爬上山对着石符拜一拜就好了;家里修房建屋,请人临摹个神符贴在堂前,房宅就永不遭雷霹火烧了,家里添小孩,缝个神符挂在身上,小孩自然平安健康。
嘿,据说山人黄少基幼时多病,三岁那年差点夭折,父母就托人请了一道石符,化水洗浴其全身,后来竟无病无痛,黄少基成人后,在石符下面拣了个石头泡在碗里,他经常喝这石头泡的水,便精神饱满,身体康健,直至年满岁才无疾而终……
赵公山上“
”这三个古朴的文字符号,既不是古蜀巫教的符,也不是早期道家使用的箓,历史上若干文人墨客和专家都对这三个古朴的文字进行过揣摩研讨,但一直无定论,遂称之为绝世天书。
年(辛巳)秋,青城山天师洞道长彭椿仙广邀友人欲破解此绝世天书之谜,无果,遂命人拓刻此三字于上清宫三清大殿后石壁上,并跋云:“此文拓自大面山岩间符箓,人不识字,曩得吴华峰先生审定,谓为秦汉间俗字,似有所据;因刊于此,以为考古者正之。”
遂有无数学者登青城,欲与天书结缘。
有人称此三字音“契寿空”,乃古蜀地方文字。徐式文作《观此字类似大禹岣嵝碑文》,认为它是古蜀佝偻文,佝偻碑之文确是古蜀文字,(载于《四川文物》年第5期),若然,则此为古蜀人在赵公山的留迹了。
有人称此三字音“故夷京”,孙洪寿和李启明老师按《说文解字》研读,认为“故夷京”乃远古东方人居住的高地之意,虽有点牵强附会,倒也有点意思。
《吴越春秋》云:“禹治洪水,至牧德之山,见神人云,我有灵宝五符,以役蛟龙水豹。子事毕,可秘于灵山。后龙威丈人得符。”梁代蜀人李膺《益州记》云:”天皇真人授帝五符于此山牧德之台,谓禹所至之牧德山,即青城也”。由此看来,赵公山庆云台台地,即大禹所曾到过的“牧德山”的“牧德台”。于是有人猜测此三字是否是大禹留下的笔记。
民间传说:当年,孙道长主持庆云观。一天傍晚,忽见前方牛心山明心寺上空,出现乌云一团,法眼细看,知是妖气。孙长老即与张、何二老商量,刻此石符,使山中妖孽不敢害人。此说固属虚构,但据晋人万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所载,古代道教确有“入山符”、“镇山符”等宗教民俗。如果按此推测,赵公山“石符”当是古蜀早期道教的文物。
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易心莹著《四川道教史》,特邀民国文史专家上山考证,也无结果,遂将此符收录书中。
众说纷纭,这三个古朴的文字符号,究竟怎么认读,迄无定论。绝世天书留给后人许多遐想和猜测,留给后人诸多幢憬和谜团。
供稿: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