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nb.ifeng.com/a/20191105/7860025_0.shtml作协主席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的诗,想必大多人都有曾耳闻过。之前我一直没太当回事,但互联网不止一次向我推广这类内容的报道,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鲁迅生前遗嘱有七条,其中一条,便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而今天,一直强调走正规流程进入作协的贾浅浅,尤其是以转行、空格为创作风格的代表作——《朗朗》、《雪天》、《黄瓜,不仅是吃的》,一度让全网都以诗人自诩。
若要成为一名文学家,尤其以鲁迅先生作为榜样的文学家,更会发现文学并不是信口开河就可算作一篇著作,甚至到处宣传的代表作。只有当拜读了下《鲁迅——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旗帜》这样的有关鲁迅的个人传记,就会深刻体察到鲁迅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绝不是简单的呐喊,他的生活阅历,真得太丰富了。
出身不凡,但家道中落
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本名周树人,也叫周豫才。在当时的中国,有两位周姓人才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个是鲁迅,另一个便是中国总理周恩来了。他们都可溯源到同一代祖宗,即《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
童年时代的鲁迅,在当时的教育环境里,还是相当开放的了。6岁时,鲁迅便在自己家族的私塾,经过自己远房叔叔周兆兰下开始启蒙教育。比较有意思的是,周兆兰并没有安排鲁迅一开始就读《四书》、《五经》或者”学而时习之”这样枯燥的书,也没有为了识字而让他读《百家姓》,像说教色彩很深厚的《三字经》更是没有让他读,而是先从《鉴略》开始,让孩子懂得历史。读完《鉴略》,便读简单的《诗经》,再读《西游记》。
所以文学的基因,在鲁迅身上埋下种子,是其与众不同的教育经历带来的,这对鲁迅写作的视角和写作的功底是打下很好的基础的。他有一部分的作品源头就是在这些教育的内容中有所灵感,也有些是祖奶奶给他讲的故事来进行的创作。而另一部分,则是生活提供的精神补养。
鲁迅的成熟,源于家道的中落。作为长子的他,需要勇于担下全家的责任和义务。在卖田典当换钱度日的生活里,一边打点救赎牢中的祖父,一边买药治疗抑郁一病不起的父亲,还得兼顾上课学习。三味书屋时候的学习便是发生在这个时刻,因为给父亲寻找不常见的药引子,因而上学迟到后,接受老师的批评,在桌子上刻着横着的“早”字。
在家道中落的这些时光里,看透了人间的冷暖。先是家庭分家,后有搬家的豆腐西施上门占便宜,再有年少的润土冰冷的“老爷”的称呼,以及与亲弟弟周作人,因为日本弟媳的花天酒地而兄弟关系破裂等等事件,都让鲁迅对人情世故看得格外清晰且透彻。
生活不易,但求学之旅顺利
不管是儿童时从家族私塾里的启蒙,还是三味书屋时的对课,抑或是远洋日本师从斋野先生的深造,都是倍受老师的喜爱,成绩也特别突出,师生友谊关系深厚,因此学习的自主性特别强,即使调皮玩耍,也不会受到老师的阻挠,天性得到完全的释放。
天性得到释放,是简单的贪玩,于人生的个人成长毫无关系吗?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启蒙教育时期,在学业上得到老师的认可下,贪玩也便得到默许。看似没儿正经地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木莲,抓蜈蚣。但是,后面父亲生病,很多独特的药引子,就是之前的贪玩给抓药增加了经验。比如有次药引子要一对雌雄同居蜈蚣,这对别人来说,不是简单的事,但对鲁迅来讲,便轻而易举了。
父亲的病逝,对鲁迅先生的打击还是挺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求学主动选择医学的原因所在。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在中医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药方折腾下于事无补。鲁迅先生骨子里,对中医是很有体会,那就是认为中医医生在认为无药可救的情况下,整各种难以找到的药材和药引子,来赚看病的钱。
然而,鲁迅在日本求学时,响应日本对留学生的要求,先是学会日语,然后才正式开启医学专业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也兼顾学会了德语等外语,从而为了正确把握外国读物提供了帮助。学习其他外语的动力,正源于他对翻译水平的质疑。而自己亲自拜读原著,让他对外国作者的读物有了正确的认识,甚至还会纠正其他人翻译理解不对的著作。
医学专业的学习成绩也是特别突出。但是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其他中国留学生内心麻木,成天花天酒地,面对中国人在外国的残害视若无睹等等行为,让他感觉到,作为医生,虽然能治愈一个人的身体,但却不能治愈一个人的心灵。相反,治愈麻木不仁的人的身体,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因而,走向上文学写作行业,开始了他对时代的呐喊和人们灵魂的呐喊。
爱情事业双丰收
人怕出名,猪怕壮。鲁迅在日本时,就经常组织社团,到处发表文章,所以早已名声在外。有次,他帮一个日本女人抱娃拖行李,结果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帮助别人的故事传到国内他母亲的耳里,则变成了鲁迅在日本成家且有小孩了。
这让鲁迅母亲担心不已,以生病为由传唤回来,要他迎娶她看上的儿媳,也被鲁迅称为他母亲的媳妇,而在鲁迅自己看来完全是有名无实的妻子——朱安。
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所以对于朱安的情分,也仅限于正常的男女相处的礼节,没有跨越的界限。婚后的生活拮据异常明显,除了培在母亲身边的朱安生活外,尤其是弟弟周建人娶了个日本弟媳羽太信子,他的工资很大一部分都要交由她打理生活。
羽太信子的生活奢侈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菜不合口,就要全部倒掉,然后严格按照日本风格重做一份;将娘家亲朋好友叫来住上几天,全是日本服装、饮食习惯以及购买日本的生活物品来匹配。为了这事,鲁迅不止一次找周建人沟通,但周建人也做不了他那小家的主,必然导致兄弟反目。
他的第二份感情,是一段师生情,在27岁的学生许广平面前,彻底沦陷。放下了年龄、长相、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等等心理包袱,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后的他们,日子过得倒也倒挺惬意,没事经常到处旅游。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爱的结晶——周海缨。
事业上,也是源于他的文学著作中不断让人清醒的发表,以及从事教育工作,让他接触了很多有同样先进思想的青年学者。他们反抗各种压迫,鼓励刘和珍一样的新青年。为一次次的革命疾走呐喊。
这样的事业,也是有生命风险和无数次同反对派之间的斗争。尤其是当时很多学校,包括校长,都还遵守古代拜孔子,学古文,反感新学的教育制度来说,鲁迅面临的处境就格外严峻。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被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驱赶,后来就是这么第一任校长,移民新加坡,成为了汉奸。他则也在当时情景下,不得已去了中山大学上课。结果,如今的厦门大学反而留下的却是鲁迅的雕塑。
对于一大文豪的发展史,可见,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以及生活的阅历,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多么显著。究其一生,没有人确保人生一帆风顺,鲁迅也是经历过家道中落,事业不顺,人生孤独的时刻;但终究是内心里的倔强,让自己走出了人生的阴暗。而他能走上文学之路,除了受到的教育外,便是自己的热爱以及当时的国家命运,让他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也许我们无法达到鲁迅那样的人生高度,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应是简单的应付。哪怕现在的我们处境的并不特好,但我们也应该拥有鲁迅一样的不屈不挠精神,努力突破。最后但愿我们每个不同的人生,都能在未来的某个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