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收录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大多数人并不陌生,是因为它曾作为课文,长期出现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写了更多关于百草园的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仅有多字,而周作人年在《亦报》上开设的“百草园”专栏,曾围绕着“回忆百草园”的主题,写作了95篇,长达7万多字的系列文章。本文将结合周作人先生文章,和我个人的阅读理解,带您领略藏在鲁迅文章背后的“秘密”。
鲁迅家族缘何败落?
鲁迅开篇直言,“百草园现在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何至于如此?其实这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此事也标志着鲁迅的家庭,即周氏家族的败落。鲁迅的祖父,内阁中书周介孚于光绪十九年()回乡丁母忧。当年正值乡试年,一个殷姓的京官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下至苏州。周介孚派人送信并附银票给这个殷姓主考官,托其“关照”应试的长子和几个侄子。这当然是行贿,但在光绪年间,科举舞弊早已流弊日广,实乃司空见惯之事。
然而,事情坏在周介孚派去的下人办事不利。当时殷主考停驻在官船上,苏州地方官上船拜访。周家下人也不看场合,直接就将信和银票送进去。这也算了,送完还等在外面不走,大喊大叫说是要凭据,怕人家收钱不给办事。最终,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办成了一桩科场行贿大案。
周介孚被判“斩监候”,最终坐了八年牢,相关考生革除功名。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就是因此被革去秀才身份的。他十分伤感,常日借酒消愁,很快便为病魔所缠。家族也因这场“风暴”而走向败落。这一年就是鲁迅告别百草园,进入全城最严格的书塾三味书屋的第二年。确切说,鲁迅那还算快乐的童年生活便结束于此时。年龄大些的朋友或许记得,早年还有过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就是吴伯萧的《早》,文中对此时鲁迅的生活状态有过十分生动的描写:
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说到《早》这篇课文,已经从大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里移除许多年了,还能记得它的人,应该都不年轻了。文中说鲁迅有一次因为这种奔忙而迟到了去三味书屋的时间,老师寿镜吾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了句“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长期以来,我始终以为,这篇课文正是因为这个“早”字而“走”出教科书的。因为那时我在许多城市学校的书桌上,都看见了大大小小、用小刀刻下的“早”。
百草园里有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述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在此之前。文章结构别致,呈现出对称的美感,总体基调也以快乐为主。尽管三味书屋部分略微显示出后来被作者所痛斥的旧学的陈腐之味,但更多的仍是充满谐趣的描写,着重突出了儿童那难以压抑的快乐天性。
第二段,鲁迅连用两个“不必说”,将读者视线引入百草园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说单这个地方,就有无限多的趣味。其实对于成人来说,整个百草园都不过如此,哪来的什么乐趣?如文章开头那句: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作者通篇运用儿童视角写作,便使百草园甚至三味书屋,两者都充满着活力和童趣。菜畦、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和云雀,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覆盆子等,儿童的乐趣正来自于这些大人眼中的平常物。有意思的是,我们觉得鲁迅对于此处的描写已经足够详实,而周作人先生却以为仍旧过于“简要”,所以在他的系列文章里,又做了大量补充描写。周作人不仅讲述了百草园的历史,还在鲁迅列举的植物基础上又加入更多小孩子喜欢的野草,如野苎麻、蛐蛐草、狗尾草、车前草、蒲公英等;动物则又补充了如山知了、棺材头蛐蛐、油唧蛉,以及清水鸟、拆书鸟等等。周作人学识广博,若不是他文章中这样写,我真不知道这些动植物具体对应的是什么物种。
顺便说一下,鲁迅文中提到的覆盆子,虽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却鲜为人知。因小时候曾上山采摘,所以我个人对它比较熟悉。东北地区覆盆子有个别名叫托盘儿(“盘”字轻声加儿化发音)。其实在不少进口超市里,也可以看见它的身影。因为在欧美地区,覆盆子是一种常见水果。而超市里出售的,一般被称作树莓。
鲁迅为何弃医从文?
关于百草园的历史,周作人先生甚至追溯到距其写作百草园系列杂感文的四百多年以前,即绍兴覆盆桥周氏始迁祖第一世逸斋公移至绍兴城内居住的正德年间。另外又透露百草园还曾遭受过太平天国战火的损毁。这一切都说明这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园子,同时也见证了鲁迅家族可追溯的历史变迁。并且在鲁迅写作这篇短文时,园子连同老宅,早已转卖他人多年了。
所以我们不难判断,鲁迅先生早年的这些经历,对于他此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因父亲的病被庸医所误而选择学医,且树立了医学救国的志向。日本留学期间课堂上看过的一场电影,使他意识到国人已经病入膏肓。电影里放映着枪毙中国人的情节,那些在日本学生欢呼声中围观中国人,他们那种麻木不仁而又无动于衷的表现,让鲁迅深有感触。这件事在散文《藤野先生》中有详细记述。于是在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中,鲁迅写道: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字十分犀利,对于他眼中的那些看客们,更是毫不留情。在小说《示众》里,鲁迅是这样形容他们的:
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文中人物:长妈妈和闰土
后文说“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链蛇。”鲁迅用一个段落讲述了他从长妈妈口中听来的故事。这段插叙,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非常符合儿童视角写作的特点。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朝花夕拾》里还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写她的。文中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了长妈妈这个愚昧麻木却又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而关于鲁迅对《山海经》的兴趣,周作人则认为,这与他日后利用神话传说等素材,成功创作出《故事新编》有着极大的关系。
鲁迅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趣,应当是针对景致而言。因为对于儿童,再美好的风景都不如好玩的游戏。于是他笔锋一转,着重记述了雪地里捕鸟这件事。并且强调捕鸟的方法是闰土的父亲传授的。闰土原型章闰水,在小说《故乡》中,鲁迅着力塑造了他少年和中年时的形象。少年闰土勇敢、机智,是鲁迅最好的玩伴;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的普通农民,见面称鲁迅为姥爷,有了较强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令鲁迅既同情又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