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大家都不会陌生,也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但随着书写历史的演变,笔、墨、纸依旧还是以频繁使用的工具属性存在,砚除了实用属性外,它的艺术外延内涵被大家不断拓展,再加上砚台制作手工艺人们的匠心独运,让它作为艺术品的观赏和收藏价值节节攀升。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位歙砚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温鑫,同时也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安徽省青年英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雕刻工艺二级技师,他16岁与砚台雕刻结缘,这一做就是21年。“每次刻一方砚台,就是讲一个故事。”温鑫说。砚台以石材为原料,虽然因为石材产地不一样会有一些差异,但要想提升砚台的时尚文化气息,对于手艺人来说,在砚台的雕刻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表现思路融入其中,这样雕刻出来的砚台才会更有故事感,也更容易将砚台的文化底蕴传递出来。温鑫的外公是徽墨手艺匠人,做的是墨模雕刻工艺,舅舅继承了外公的衣钵,也做了墨模雕刻,温鑫的雕刻技艺最初就是跟着舅舅学的。不过他除了学墨模雕刻技艺,还学习了竹子和砚台的雕刻。“墨模、砚台和竹子虽然同属于雕刻工艺,但不同材质之间的雕刻手法不同,不同的手法又会产生不同效果。所以,我学习了几种雕刻以后,就将相互之间的刀法结合了一下,综合应用到了砚台上。比如将墨模雕刻上的东西运用到砚台上后,会让砚台工艺看起来更精细。”各种雕刻手法的综合应用,不断摸索,时间一长,温鑫也就形成了砚台雕刻中自己独有的风格。歙砚质地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发墨功能好,冬天不容易结冰,夏天不变质。它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经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推崇后,让歙砚名震天下,后来苏东坡、欧阳修、蔡襄等都写有许多诗文赞誉歙砚。在温鑫的砚台雕刻工艺中,我们会窥见徽派建筑风格的一些特色,比如在砚台的平面布局上讲究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在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简称徽州三雕)为一体。“歙砚是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然而然带上了安徽地域文化特色,与徽派建筑风格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四君子图》:采用了徽州三雕的传统工艺精细刻成,图案用了梅、兰、竹和菊四君子,将兰的典雅、竹的挺拔、菊的孤傲以及梅的苍劲都生动雕刻出来了,对空间结构中的韵律美营造很到位。《徽州女人》:正面为实用素砚、背面雕刻题材是徽州女人勤俭持家的生活作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家里就靠女人赡老教子、耕种织布,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经商上,作品的主题风格将徽商文化做了深刻传递。用了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雕刻厚度不到1毫米,但人物表情到位,织布机上丝线的空间层次感很强,窗外的芭蕉、窗内的织布人,设计雕刻层层递进,一幅江南庭院内徽州女人勤俭持家的画面跃然砚上。《咏鹅》:图案设计巧妙,自然气息浓郁,砚面上的眉纹似水波纹,后景用了原石垒成的古朴河堤,边上的何首乌藤以及水上的鹅,因这自然眉纹的水浪纹更显灵气。这一图案让砚台带上了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活气息。在歙砚文化的雕刻传承中,温鑫将每一方砚台都做了很生动的雕刻,每一方砚台的背后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自然景物的美好寓意,有徽商文化历史背景的展现,也有日常美好生活的感悟……近年来,他创作的作品也屡屡在一些艺术展上获奖,年,他精心创作了两年的《金陵十二钗》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上获特别金奖,在多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温鑫说,砚台雕刻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工作,他会永葆一颗初心,继续雕刻、研磨,从历史文化进程中,去制作不同风格的砚台作品,最大可能地发挥能力,做出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