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市场不领情次日即破发中信重工大股东连续增 [复制链接]

1#

市场不领情次日即破发 中信重工大股东连续增持“硬撑”


摘要:受到关联人"多方"照顾的中信重工(601608),却一再让付出"努力"的关联机构及其大股东失望。7月6日是公司IPO的"首日秀",为了能让公司在上市第一天有个好表现,大股东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股份")于上市首日大笔增持公司股份,此行为在新发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首日秀"强撑"到底7月6日,中信重工挂牌上市。


受到关联人"多方"照顾的中信重工(601608),却一再让付出"努力"的关联机构及其大股东失望。7月6日是公司IPO的"首日秀",为了能让公司在上市第一天有个好表现,大股东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股份")于上市首日大笔增持公司股份,此行为在新发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不过,"首日秀"硬撑着站上发行价的中信重工,第二个交易日便宣告深度"破发"。


#re#


首日秀"强撑"到底


7月6日,中信重工挂牌上市。作为一只大盘新股,中信重工"首日"表现与近期被爆炒的小盘新股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周五,公司股票早盘开盘后,仅高开0.43%,开盘不久便一度破发。此后,公司虽然出现了一波快速拉升,但最高涨幅也仅是4.71%。最后报收于4.79元,微涨0.12元,涨幅2.57%,换手率63.62%,成交17.1亿元。


实际上,在中信重工猛烈波动的股价背后,还有其他因素夹杂在其中。为了帮助中信重工演好这场"首日秀",公司大股东中信股份通过交易系统"大手笔"增持公司股份,硬生生地将公司从"破发"的边缘"拉了回来"。


据中信重工7月7日发布的公告,中信股份7月6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增持1897.06万股,开创了大股东上市首日增持的"先河"。增持后,中信股份直接持有17.43亿股,占总股本的63.64%。同时还表示,未来六个月内以自身名义或通过一致行动人继续增持不超过总股本的2%。


"维稳"股价一败涂地


话音未落,又见出手。7月9日,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中信股份又增持中信重工617.09万股,占总股本的0.23%。两个交易日,中信股份增持股份比例便达中信重工总股本的0.92%,完成增持承诺的46%。


虽然大股东如此"勤勉尽责",但依然无法阻止中信重工破发。7月9日开盘不到10分钟,公司股价就一路跌破发行价4.67元,上午收盘时股价已经跌幅超过5%,而下午时分,公司依然不改"颓势",股价一度逼近跌停价。截至收盘时,跌幅高达8.14%。上述盘面情况也意味着大股东的"护盘"行动宣告失败。


不过,或令中信股份更为难堪的是,其增持行为并未得到市场的赞赏;反之,却是一片质疑声:"新股上市首日,中信重工大股东的增持行会加剧市场的炒新行为,与管理层抑制新股炒作的监管思路背道而驰"、"中信重工大股东首日增持公司股份,显然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炒作题材,容易引发市场投机行为"……


关联方鼎力扶持均告败


#ad#


除了大股东的"护航"行动外,中信重工的关联保荐机构和承销商在公司"发行价"的定价问题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但结果同样未能得偿所愿,最终导致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大幅缩水。


在公司6月19日举行的IPO路演中,保荐机构及主承销商的中德证券给中信重工的询价区间为"5元至6.2元"。另外,公司财务顾问及主承销商的中信证券则给出了更高的询价区间"5.4元至6.5元",这两份报价均远高出同行机构的报价,而这其中原因自然离不开它们之间"密切"的关联关系:中信重工与中信国安集团受同一控制人中信集团有限控制,中信国安集团持有中德证券的母公司股权;而中信重工为中信股份控股子公司,中信股份则为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


即便如此,其他机构投资者却"不买此帐",申报价低于3元/股的机构更是不在少数。最终公司被迫选用"直接定价",致使公司募资总额缩水超过9亿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