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小柴胡汤
01
《伤寒论》原文
小柴胡汤首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
在96条中记载: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02
小柴胡汤方解
小柴胡汤组成为柴胡、*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王教授认为仲景所创之小柴胡汤外转枢机、内和肝脾,
此方将肝脾同调、肝胃同治的思想贯穿始终。
方中柴胡、*芩和解少阳肝胆,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柴胡主心腹去胃肠中节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半夏、生姜调理脾胃,降逆止呕,
《医学启源》云:“半夏……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益脾气,现在临床多以*参代替人参。
《本草正义》中记载:“*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
全方组成既有疏肝泻热之柴胡、*芩,
又有补益脾胃的人参、大枣、炙甘草,
使得中气得健,肝气得疏,少阳得和,热邪得泄,
具有条达上下、宣通内外、调和气机之功。
PART02
医案
01
慢性胃炎
初诊日期:年11月5日。患者,女,53岁。
患者胃胀,反酸、烧心多年,口干、口苦,五心烦热,情绪焦虑抑郁。
查体:舌常,脉弦。
B超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既往乳腺癌术后,子宫切除后肠粘连。
辨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解郁、行气和胃。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10g,炒*芩10g,法半夏15g
*参15g,炙甘草15g,*连15g
干姜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
王不留行10g,橘叶10g,茯苓30g
熟地*30g,制附片先煎9g
*精20g,柏子仁30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温日二服。
处方:
柴胡10g,炒*芩10g,法半夏15g
*参15g,炙甘草15g,*连15g
干姜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
王不留行10g,橘叶10g,茯苓30g
熟地*30g,制附片先煎9g
*精20g,柏子仁30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温日二服。
11月19日二诊:胃胀反酸的症状已明显减轻,其余诸症均有缓解。
前方稍作改动,继服14剂。
按语: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种类型胃病中居于首位,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其常见类型。
中医学并无慢性胃炎的名称,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生与脾、胃、肝三脏密切相关。
本案中,患者口干、口苦,情绪焦虑抑郁,脉弦,皆是肝胆郁结化火所致;
胃胀是为土虚木乘,疏泄不利,中焦气机不畅,胃气壅滞所致;
肝(胆)火旺横逆犯胃则反酸、烧心,故王庆国教授用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小柴胡为基础方主入肝胆经,清肝泻热,疏达气机;
加干姜、*连、拟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散结除痞;加茯苓、橘叶取六君子之意,益气健脾;加煅龙骨、煅牡蛎制酸止痛;
考虑患者为乳腺癌术后,适当加入王不留行活血通经,加熟地、*精、附子补助阴阳。
全方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可使枢机畅通,脾胃安和,还可使三焦疏达,内外宣通。
《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脾胃属土,主升降,肝胆属木、主疏泄,肝胆与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息息相关。
王教授亦受此思想影响,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不忘治肝胆,以清肝和胃和疏肝健脾为基本大法,对伴有口苦等少阳病症状者,
王师则以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和剂治疗,以使肝脾胃同调。
02
胆囊炎
初诊日期:年9月12日。患者,女,59岁。
主诉:饮食油腻后右胁下胀痛、后背胀痛多年。
平时胃疼反复发作,伴反酸、呃逆,口干,气短,头顶胀,足麻。
B超显示:胆囊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大便尚可。
查体:舌红苔*腻,脉滑。
辨证:肝胆湿热,肝气犯胃证。
治法:清泻湿热,疏肝和胃。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18g,炒*芩15g
法半夏20g,*参20g
炙甘草15g,干姜15g
川*连15g,煅牡蛎15g
龙胆草8g,白芍10g
郁金30g,延胡索10g
苏梗1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温日二服。
9月19日二诊:*腻苔已退去,胁下胀痛明显减轻,其余诸症均有好转,但仍偶有反酸,咽干。
前方干姜减至10g,加天花粉12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温日二服。
按语:
胆囊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多由于进食油腻引起。
胆囊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古代书籍虽无此病名的记载,
但在胃脘痛、胁痛、肝胀等论述中类似本病的症状却有丰富的记载。
如《灵枢·胀论》记载:“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
《伤寒论》中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疸病脉证并治》中有“诸*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王教授认为只要抓住柴胡汤证的主证、主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口苦、咽痛、舌红等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者,即可放手用小柴汤汤治疗。
本案患者食油腻后胁下、后背胀痛,口干,头顶胀,皆少阳经所行之处,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火,疏泄不利;
又见胃疼,反酸,呃逆,气短,舌红苔*腻,脉滑,
是为肝木横逆犯胃,木郁土虚,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所致,因此可放手用小柴胡汤治疗。
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使人身之气机通达。
方中柴胡、*芩入肝胆经,清泻邪热、疏达经气;
半夏和胃降逆;
*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
应《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之用,去大枣加煅牡蛎软坚散结专攻右胁下胀痛。
此外,加*连、干姜以成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散结除痞,善疗胃炎等疾病;
加郁金、延胡索、苏梗,活血行气,配芍药“活中寓养”;
加龙胆草助泄肝胆郁火。
二诊时,患者偶有反酸,咽干明显,在原方基础上加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此方治疗胆囊炎不是单纯消炎,而在于治其因,即能够深入其所病之机,故能使郁开气和,取得满意效果。
03
反流性食管炎
初诊日期:年4月6日。患者,女,90岁。
患者自述:胃脘部不适伴反酸烧心多年,进食后背部灼热,
口干、口苦,多梦眠差,尿频,大便黏腻不爽,
查体:舌红苔*腻,脉常。
检查:胃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郁化热,胃失和降。
治法:取清肝泻热,和胃降逆。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
柴胡8g,炒*芩10g,法半夏10g
*参10g,川*连10g,干姜10g
炙甘草10g,大枣10g,百合30g
乌药10g,当归10g,白芍10g
益智仁10g,煅牡蛎10g
紫苏梗10g,焦神曲10g,茵陈20g
凤尾草30g,首乌藤40g,连翘30g
龙胆草10g,柏子仁3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温日二服。
4月20日复诊:患者服药后效果明显,
胃中及后背烧灼感明显减轻,偶有反酸。
遵前方,稍作加减,继服14剂。
按语:
反流性食管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吸烟、过度饮酒等原因引起的慢性消化道疾病,
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多数患者还经常伴有嗳气、呃逆等症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中医学古籍中虽无病名记载,但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参照中医“呕吐”“吞酸”“嘈杂”等病名进行辨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记载:“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
可见,反流性食管炎与脾胃、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
王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肝失疏泄,
气机郁结不畅,肝气横逆犯胃导致食管气机阻塞,中焦气机失常。
胃失和降,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留恋,寒热互结,而出现反酸、烧心等症。
胃液的分泌和功能正常发挥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此病病位在食管,但属胃所主,与肝、胆功能息息相关,临证时应整体论治。
王教授强调在具体辨证的同时要注意病机演变。
此患者口干、口苦,大便黏腻、舌红苔*腻,一派气机已经郁滞化热,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的征象。
所以选用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疏泄肝胆,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胃喜润恶燥,合用百合乌药汤以甘凉清润,行气止痛;
患者反酸胃痛,酌情加煅牡蛎制酸止痛;眠差梦多,加首乌藤、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白芍一方面养血柔肝,亦可滋养肝血以安神;
茵陈、凤尾草、龙胆草、连翘清泻肝胆湿热,紫苏梗理气、舒郁、止痛;
益智仁、乌药拟缩泉丸之意,温肾固涩治尿频;
考虑患者年迈,脾胃消化功能偏弱,酌加焦神曲消食化积,健脾和胃,同时促进药物的吸收。
处方以小柴胡汤随症加减,使寒散热清,胃气安和,通降功能恢复正常,诸症悉平。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广泛,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王师临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以疏肝和胃或清肝和胃为基本大法,既重视中焦脾胃气机的调畅,又